“离幸福不远的地方/我想就是这儿了/他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幸福里/四万多一平米/我每天赚钱很努力/花钱也很小心/可是要住进这幸福里/需要三个多世纪/我买不起/我有一个多年的老邻居/不知怎么就搬进这幸福里了/他们到底是哪儿来的那么多钱啊/我很生气/真的很生气/我很生气/真的很生气”一首《幸福里》的网络歌曲直白质朴道出了千万“房奴”的心声。“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一部《蜗居》里的经典台词说出了千万“蚁族”内心的无奈。
“房奴”、“蚁族”,一个苦涩而艰辛群体。为了一个房子,他们不得不咬紧牙关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造成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的新“奴隶”;因为没有房子,他们不得不像蚂蚁般“群聚”又不得不在生活边缘艰难挣扎。
《幸福里》火了,因为它唱出了“裸婚族”“三十难立族”“蜗居族”等一代房奴的心声。“四万一平米的价格实在太高,自己忙活一辈子也买不起”、“我买下了‘幸福’,但却要用30年的时间来还债,真的不知道我的幸福在哪里”;《蜗居》热了,因为它无情的反映了高房价下的残酷事实,多少人拼了命工作也买不起房。房子可以改变感情,房子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中国,“安居”是根深蒂固的,是挥之不去的情节。房子成了人们唯一目标,而在高傲的高房价面前,男男女女不得不抛弃自己的尊严,宁愿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甘心去当“房奴”或当“蚁族”。
或许,对于富豪还有许多机关单位,房子不是个问题,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有“蜗居”,当“房奴”。怎样才能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自己的安居之地?“房奴”“蚁族”的新希望在哪里?2010年6月8日,酝酿已久的《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将于7月1日起实施。低收入家庭、没有固定工作但有能力支付租金者、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后就业和进城务工及外地来渝工作的无住房人员、劳模英模复转军人住房困难家庭等都可以申请重庆的公共租赁住房。可以这样说,可以申请重庆公租房的群体覆盖了“房奴”、“蚁族”和低收入者。重庆公租房,或许真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由于个人收入、学历教育、家庭背景的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但是,没有人愿意睡马路,也没有一个政府愿意看见自己的百姓因为没有居所而四处流荡。政府不能让每个人有自己的房子,但政府应有能力让百姓有居所。重庆公租房计划就是一项争取让百姓人有所居的“安居工程”:到2020年,重庆市主城区公共租赁房总建设规模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左右,计33.5万套。2010年全市将开工建设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年底向社会投放20万平方米。只要年满18周岁,在重庆主城区具有稳定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本市无房户或住房面积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的都纳入申请范围,不设户籍限制,租金价格控制在市场租金价的60%以内,收取的租金主要用于兑付建房款利息,租赁期最长为5年......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政府行为。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有效解决低收入群里改善住房的能力和无居住环境的局面,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可以通过租赁获得居住环境,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可以通过租赁搬出环境恶劣的“蜗居房”,搬进干净明亮的安居房。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有利于转变人们的住房观念,人们可以“先租房”,等经济条件允许后“再买房”,避免了挤买房的“独木桥”,会有效降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减缓房价的飞涨。
公租房“新政”,利国:减少了因为因房价高人们无力买房而和政府产生的尖锐矛盾;利民:让低收入群体能通过租赁而有块安居之所,是真正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的“安居工程”,重庆公租房必定是“房奴”“蚁族”新希望。
文/不想飞的鱼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