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齐鲁晚报》报道,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集西葫芦两分钱一斤没人要,成车的西葫芦倒进路边沟,菜农欲哭无泪。读罢这则消息,笔者有种说不出的隐痛。
近年来,在广大农村种植蔬菜被视为解决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被大力提倡。但几乎是周期性的“大跌价”,严重损害了菜农利益。菜贱伤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在市场经济下,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还不够,农业生产还带有很大盲目性,反映出有关部门在引导和服务环节上还有较大缺失,尚大力改进和提高。大量蔬菜滞销固然与蔬菜自身质量和市场准入要求有关,但深层次原因,应该是忽视流通渠道的“疏浚”,致使物流不畅。
当前,屡屡出现的“菜贱伤农”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对流通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农民甚至不少部门领导重生产、轻流通的心态没有完全摆脱,能够有力抓好生产,但对产品销售却束手无策。二是生产与市场脱节。市场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商品生产者本应"两眼围着市场转,产品跟着需求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导生产,可就目前而言,农民仍习惯按传统生产,有关部门缺乏信息引导,使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三是农民市场意识依然淡薄。大多数农民仍然对市场研究不够,信息不畅通,销售被动。四是专业批发市场不规范,经纪人压级、压价,坑害农民和外地客商现象多有发生,不少农产品批发的外部环境仍不宽松,“绿色通道”不畅通等原因,造成大量外地客商心有余悸,不敢来收购。
菜市让我们“伤”,更应该让我们“醒”。聊城东昌出现菜贱伤农,是因为今年倒春寒让广大菜农扎堆种植集中上市,而销售环节不畅通。实践证明,避免频发的菜贱伤农问题,关键在于选对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早,你早我好”。关键在于否有着固定的市场,做到物流其畅。同时,要逐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立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企业与农户实行产销风险分担,组建联合舰队闯市场。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