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家庭的努力,最终取决于社会环境是否公平公正。
又到“六一”儿童节了。九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发问: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鲁迅的时代,这是个问题,在现今的时代,这仍是个我们未必能回答好的问题。
再提这个问题,决不是庸人自扰。在今天,种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正在被强加到孩子们身上,比如教育不公,机会不公,财富不公,等等,都在影响孩子们的现在和未来。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正在挤压和扭曲着孩子们成长发展的空间。六一儿童节来临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送给孩子们的好礼物。还有什么比一个美好的未来更值得珍视呢?
现在,我们常常感叹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太重,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现在的学校教育,之所以把孩子搞得这么累,是多种原因促成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压力表面上来自升学,其实,根本原因来自过度的、不公平的社会竞争,孩子们竞争的,其实是将来对社会资源的占有能力。谁都知道,成了社会精英,就能多占有社会资源,甚至能通吃各种资源。眼下一些这样的精英,正在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示范效应,比如一位靠小品起家的明星,不但在演艺圈可以呼风唤雨,而且通吃着商界和政界的资源。相反,如果你只是个普通劳动者,生活水平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最终能不能得到提高,并不取决自己付出多少劳动,而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两者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生活质量相差巨大,做父母者,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将来呢?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一个家庭为孩子做了什么,能看出父母的眼光和价值观;一个社会为孩子做了什么,能看到一个国家的理性,看到一个民族的眼光。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一个公平正义文明人道温情的世界,还是一个阶层分明的、纯利益交换的世界。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让社会竞争变得更公平,不能把竞争结果的差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那么这种社会资源的激烈竞争仍会继续下去,孩子们不但难以减轻压力,最终必将和他们的父辈一样,被竞争的社会分割为两个极端,在巨大的落差面前漠然对视。将来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如何弥合不同背景的孩子们之间那种巨大的文化和心理落差。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简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改良社会,孩子们才可能有“合理的生活”。他说,中国人教育孩子时“相传的成法”谬误很多:一种是禁锢,以为可以与社会隔离,不受影响;一种是教给他恶本领,以为如此才能在社会中生活;还有一种,是传授些周旋方法,教他们顺应社会。他说,其实“根本方法,只有改良社会”。这个道理,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一个家庭当然要为孩子未来的幸福创造条件,但一代人的总体幸福,则非靠国家不可,非靠社会不可。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家庭的努力,最终取决社会环境是否公平公正。继续追问“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有义务有责任为孩子们的当下和未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