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说声谢谢有多难

2010年05月24日 13:35   来源:荆楚网   季建民

  漳州公交客流量最大的901路,最近被网友爆出“让座门”。一名男青年给某位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后,因为没听到对方说声“谢谢”,又将中年妇女赶下座位(见5月21日《海峡导报》)。

  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人的古话里面就有,“滴水之恩水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许多人在公共汽车上给别人让座,未必是图的对方的什么回报。在公交车这种流动性很大的场所,人与人之间大多只是一面之交,下了车也许谁跟谁都不认识了,正因为如此这份关爱才显得弥足珍贵。

  一人有难别人伸出援手相帮,一声谢谢足以表达对于别的感恩之心。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懂奉献与关爱的珍贵,才会在别人需要自己伸出援手的时候,给予别人同样的关爱,才会把别人给予自己的关爱薪火相传,才会把这种爱继续传播下去。相反一个趾高气扬接受别人关爱的人,一个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关爱的人,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同样也伸出关爱之手吗?

  即使那位中年妇女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感谢,也完全可以让孩子说声“谢谢叔叔!”这样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别人的感谢,同时也教育了孩子,在别人给予自己帮助的时候,要对别人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诚如某位网友所言,连一句“谢谢”都舍不得支付的人,无权利得利。

  为别人让座毕竟是在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下的一种选择,对于入座者只是得到一个座位,而对于让座者则是一种利益上的牺牲和放弃。一个无视别人利益牺牲的人,更不可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

  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说一声谢谢到底有多难?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