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很大、很复杂的国家,对于腐败这一公共管理中伴随权力滋生的世界“毒瘤”,不可能象世界上那些清廉的小国家反腐时那样来得快,来得彻底。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的借鉴他们反腐败实践的成功经验,是为了使我们的反腐败工作制度更完善、措施更规范、力度更大。比如国外反腐败就多闹腾这点成功经验上还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美国法律严格规定,只要存在利益冲突,哪怕1美元的交易,都应视为腐败行为。芬兰拉毕省行政管理署高级主管斯托夫·科特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上班,在车上,可能是对报纸的消息太过专注,他忽视了身边站着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下车时,他知道自己犯忌了,并求老太太谅解,老太太也不计效了,可是,有位旁观者却不干了,早拿手机拍下这段情景,并发给了电视台。当天晚上,斯托夫·科特在电视上向公众解释,然而人们并不买账。第三天,斯托夫·科特不得不提交辞职书。芬兰前外长伊尔卡·卡内尔瓦因给舞女猛发色情短信被迫辞职。 芬兰第一位女总理耶滕迈基,这个曾是芬兰骄傲的女强人,因为涉嫌非法获取国家机密情报用于大选,在上任仅63天后就引咎辞职。因为一些小事,就逼得官员辞职,是不是有点把政治当儿戏呢?这看似胡闹,但芬兰却在这样的闹腾中,国家没有乱成一窝粥。并且,多年来,在全世界的评比中,芬兰拿下了多项让人羡慕的世界第一:世界经济论坛认为芬兰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芬兰有世界最好的学校系统,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素养在全世界名列第一;芬兰全国67%的国土覆盖了森林,平均每25个人就拥有一个湖泊,在绿色排名中,芬兰是全球环境质量最好、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家;芬兰互联网普及率世界第一、移动电话普及率世界第一。而让许多人最看重的,根据透明国际(以反腐败为主旨的非政府组织,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的排名,芬兰已经连续成为世界最清廉国家之一,曾连续5年获得第一名。
看来,国外因不让座之类的小事就让官员丢官,小事丢官让权力变乖,通过细节来防腐反腐,通过闹腾来反腐,这样的闹腾是有意义的。这样的闹腾实质就是监督。这样的闹腾越凶,权力就越不敢撒野,领导干部就不敢谋取任何私利和特权,自觉做到“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这样的闹腾越多,官对民也就多一份敬畏,而不是民畏官,从而做到敬畏历史,敬畏人生,敬畏人民,克服权力行使中的随意性,防止越权、侵权、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这样的闹腾越厉害,官员也会更懂得自律,要时刻谨小慎微,从而做到慎独慎微慎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样的闹腾越深入,人们的日子就越好过。这一点上,我们的确要肯认做得不太好。
小事丢官让权力变乖,通过闹腾来反腐,其蕴含的价值取向就是要高筑腐败成本,使腐败行为变成“高风险”、“高成本”和“无收益”甚至“负收益”的行为。小节不惩,大节必生。腐败者如瘟疫,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扩散力,如果不从苗头抓起,不从小节抓起,必然酿成大贪,形成气候。纵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横看国外其他国家,凡是腐败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无不重视从小节抓起,从苗头抓起。元律规定,监守自盗达300贯者处死;明律则更加严厉,监守自盗40贯即斩。我国近年来的反腐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的看还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特别是对于一些小礼品、小红包,究竟达到什么界限构成受贿,法律上没有量刑的依据,党纪上也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必然导致一些干部滋生“小节无防”的自慰心理,助长腐败之风蔓延。因此,根治腐败问题,对苗头问题要看重,对小节问题要深究,小事丢官让权力变乖。只要是受贿行为,数额小也必须追究,从严处分,通过闹腾来反腐,从而取得反腐新成效。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