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学家、理论政治家阿克顿在他的《自由与权力》中直言不讳地写道:“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该命题的后一半——“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已经有论者指出,后半句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绝对的权力绝对会导致腐败”——笔者注),毫无疑问是有道理的。在那些专制、独裁的国度里,腐败不仅是绝对的,而且是“合理合法”的。这样的事例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当代许多专制独裁国家比比皆是。
但对该命题的前一半:“权力导致腐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云鹏似乎不敢苟同,按照这一逻辑,腐败的产生原因非常简单,即是权力的伴生物,有了权力即有了腐败——阿克顿论点中的这种必然逻辑与现实生活、当代世界上的腐败是有距离的。依据此逻辑,在今天世界上进行反腐败是不可能的、或者难以开展的,因为反腐败本身只是为了消除腐败,并不是为了消除权力。结合对腐败本质的进一步剖析,张云鹏认为,“阿克顿命题”应该修改为:“失去制约(或制约不力)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失去制约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
其实,“阿克顿命题”关注的腐败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突出了制约权力的意义,并深刻地揭露了腐败与权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至今仍处于权威地位。然而,深入分析、透过权力背后的一系列相关要素,我们不难发现,“阿克顿命题”的一个重要“缺陷”恰恰在于缺乏经济学上的探讨和阐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缺陷”,原因在于:人们对腐败、反腐败的认识依然只是停留在政治或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多数情况下将腐败与反腐败视为政治行为、政府行为、政治集团组织性行为,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腐败、反腐败与经济、经济学之间的内在关系。经济学上的这种“缺陷”,或许也正是“阿克顿命题”一直引起争论不断的原因所在吧。
那么,何以破解“阿克顿命题”在经济学上的“缺陷”?反腐败缘何能够同经济学联系在一起?反腐败是不是有经济学上的规律可言?何以最大限度地革除潜伏在经济学身上的“恶”?张云鹏发现,反腐败经济学的“解析”,不仅应着重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探讨,更应从权力内在的经济意义上进行阐述。因为权力的魅力绝不在于权力自身,而在于权力可以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支配——权力的滥用,归根到底是对利益的占有,并且常常会物化直指为经济利益。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营、市场经济的有序、公平与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权力行使的优与劣。尤其让人头疼的是,一些腐败问题的发生还常常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着直接关系——政府对经济活动、对市场进行宏观干预本无可厚非,但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监管机制的有待完善,以及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广泛性,促进了“寻租活动”的发达。
价格的双轨制、权利的双重标准、贸易自由化的双轨制、政策的双轨制……张云鹏在《反腐败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中所提到的林林总总“寻租活动”,实际上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依据美国经济学家J·布坎南和安妮·克鲁格的论述,这种“超额收入”可以称之为“租金”(rent)。“寻租活动”实际上是一个追逐“租金”的过程。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寻租理论把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把政府干预市场化,并把“权钱交易”等经济腐败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张云鹏认为,在以往与“寻租”有关的“权钱交易”中,掌权者凭借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对寻租者而言,在交易中,“送上一元钱,可能会得到10元,乃至100元的回报”。这种简单的成本核算及其收益,驱使更多的寻租者“积极”参与到“寻租活动”。
“‘寻租’形成的重要条件是‘租金’的存在。”张云鹏指出了“寻租活动”泛滥的根源。“租金”可以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这部分人为了获得“租金”,事先采取各种手段,促进政府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予各种各样可占据“租金”的机会,如行政审批权限、建立新的关税、制定新的资格考试、限制某些人进入某些部门、经济适用房的腐败链条等。某些政府内的利益集团、利益部门产生了建立“租金”的“需求”;政府部门的某些管制条例,也成为政府官员获取“租金”的条件;对贸易分配额的管制也是导致“租金”的渠道之一……这些“租金”的性质与企业家利用资本谋求额外“利润”、地主利用土地谋求额外“地租”、劳动者利用劳动力谋求额外“工资”一样,不是单纯的腐败堕落,更不应简单地贴上罪恶标签。有学者把“寻租活动”划分为合法、半合法与非法三种类型。在张云鹏的话语体系中,无论是合法、半合法,还是非法的“寻租活动”,其实都是在利用自己的权力侵占公共财富,或将公共财富据为己有的腐败行为,从本质上看都属于违法违纪行为。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腐败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改革失败论”、“道德滑坡论”、“体制弊端论”、“法制缺位论”等。国外学术界对腐败原因或起因的探讨更是观点各异、众说不一,有关论述的观点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各有不足。“反腐败经济学”在学界尚未有人明确提出,至今仍缺乏统一的理论范式,张云鹏开创一个专门研究腐败、反腐败的经济学学科,确实带有一种冒险色彩,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归属与划分问题,而是更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反腐败的经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开主题的屏障,扒拉开句子的枝蔓,“过高的关税,政府过多的干预,低下的行政效率等,都会造成企业经营者从事非生产性活动”,“主张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以减少幕后交易”等,张云鹏的这些观点,或许对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并遏制腐败问题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反腐败经济学》,张云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定价:49.00元)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