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万、二十万的人涌入 3.28平方公里的一片区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这样那样的可能。5月3日,在被问起5月4日首个公众开放日的可能参观人数,连上海世博局的官员也只能以“很难说”来回答。幸亏是“很难说”,第二天的结果证明,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大客流。
以普通博览会或者嘉年华的视角来解读世博会,得到的可能不是想要的结果。这儿虽然也有缆车,如瑞士馆;也有世界上最大的D屏幕,如沙特馆;也有花车大巡游,如正在进行的北京周,甚至还可以买到来自国外的纪念品,如果肯花钱,还可吃到各地的美食。从这个角度看,一如一个大派对。
如果你要的是这些,那么花160块钱进去游玩一番算一个好的主意,甚至90元就可以——夜场流光溢彩。但如果只是如此,那你可能失去了很多。
在一个以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时代,两分钟以前美国纽约刚刚发生的事情,中国西部地区一个小镇上的网民就可以获悉。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简单的有或者没有、是或者不是。李敖曾经讲过,他不喜欢到各地的名山胜景去旅游,但讲起那些名山胜景的细节来,甚至比那儿待过的人都要详细,他解释说这些细节其实坐在家里都可以查询得到。李敖是李敖,他说的是对已有知识的取得途径。但世博会不是名山胜景,其魅力近160年来不减,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还能如此,自然有其缘由。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世博会的魔力在于它把整个世界带到一个特定区域来的独特功能——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代表济济一堂,涵盖了政府、国际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市民,带来乐观主义气氛,给出多元化和多学科的解决办法。一切从世博会开始,或许就是如洛塞泰斯所言。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世博园里看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更会赞叹他人解决问题的理念与思路。拿降温来说,可以有风扇、空调,也可以有地热,英国人甚至提出利用喷洒机器人在海洋上向空中喷射海水,提高云层对阳光的反射能力,减少海洋表面的热量,从而阻止全球变暖。看似异想天开,但我们这个时代的飞机、互联网、克隆技术哪个不是先从想象开始。高端峰会更多是讨论需要怎么做,世博会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已经怎样做了、正在怎样做、还要做什么。也许,不远的一个时候,我们切实体验到的其实早已是世博会上的“故人”了。
我们曾经长期生活在一个说教式的环境中,要记住这样那样的数字、表述等细节,其结果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逐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多样的视角,我们审视自己、少走弯路,世博会是个绝佳的途径。1967年,加拿大通过举办世博会奠定了成为世界大国的地位,我们应该获得更多。
前两天,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在排长队看了沙特馆之后说“值了”,他说,能看到以如此震撼的方式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阐述自己国家理念的场馆,不虚此行。或许,世博会上,有此同感的不只他一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