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福生
预算公开是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措施。今年两会之后,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农业部、商务部、工信部等部委相继公布了2010年部门预算。截至4月12日,共有35个中央部委部门公开预算收支情况。这是中央部委部门预算首次向社会公开。(5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此多的中央部门如此密集地对公众“晒”出各自的账单,其意义不仅在于让人民清楚地知道政府干了什么、花了多少钱,更在于通过增强政府预算的公开化、透明化,落实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有效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堪称是约束部门权力、减少暗箱操作、遏制腐败的良方,令人击掌叫好!
但我们也看到,目前一些部门“晒”出来的账本,或避重就轻,或笼而统之,或“点到为止”,没有列出详细的清单,公众对这些预算的来龙去脉常常是“雾里看花”,难以读懂。尤其是关注度最高的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等“三公”消费,在所有已公开的预算支出中几乎难觅踪影,成为“美”中之最大“不足”,为公众所诟病。
比如,去年广州市委办公厅“晒”出来的“支出预算总表”,只简单罗列了行政运行、专项服务、专项业务、事业运行等几项,而预算总额达到9548.83万元,看不到具体的用途;日前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摊晒”出来的帐本,也只将预算表格“挂”在网上,未加任何说明……这些迹象表明,一些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目前“晒”出来账本,尚停留在一般的“目录”和“形式”上。
让人欣然的是,尽管“晒”账本的现状和水平离公众的期望与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毕竟已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于财政预算而言,公开比不公开要好,有限的公开比完全不公开要好。老百姓期盼政府“晒”出来的账本,不仅要范围广,内容全,也要科目细,易看懂;不仅要“晒”预算,也要“晒”决算,还要正视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公”消费,让所有的预算“全裸”登场。
当务之急,各级各部门须持续跟进相关制度,做好从“粗放”向“精细”,从“动态”向“全过程”公示转变的精细化运作文章,力促财政预算“全裸”出镜,让公众“一览无余”,引发“涟漪效应”。因为,只有让公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判断每笔钱花得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效率。如此,真正意义上的“阳光预算”也就实至名归、叫好又叫座了。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