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明进程是一点点“晒”出来的

2010年03月12日 08: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卢荻秋

  2009年10月,广州市政府上网公布了114个部门的财政预算。此举既因在国内开先河而备受赞扬,又因没能披露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公费出国等项目的明细以及个别账目而引来热议。2010年,广州市是否会继续“晒”账本?对于记者的询问,进京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一直保持沉默。(《中国青年报》3月11日)

  广州市没有高调宣布本年度继续“晒”账本,估计是有原因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财政厅厅长刘昆表示,把预算向公众公开须有法律上的支持,要等到《预算法》、《保密法》修订后才会有进一步的考虑。这一相当保守的表态,或许正是广州市在晒账本这件事上“保持沉默”的关键。

  不过,这一担心显然是多余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指出,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尽管《预算法》并没有规定政府预算必须对公众公开,但也没有将其设定为机密,因此政府的“账本”原则上是应该公开的。广州市去年的做法,不仅不违法,反而是符合规定和公众意愿的。至于有人批评广州去年公布得还不够细,这也是初次“晒”账本时难免的。

  政府预算关乎全民福祉,也关乎社会信心,理应受到纳税人的全面监督。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不公开则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监督权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晒与不晒,从根本上讲关系到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奉行这样的基本价值:“透明”是好的,“秘密”是坏的,即便政府应该让某些信息保持秘密状态,也应该将其范围最小化。

  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往往就是这样,是靠一点一滴“晒”出来的。不公开则为少数人的暗箱操作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公开与否、公开什么、向谁公开、公开程度,则决定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阳光程度”。也因此,领导干部财产、政府公共预算、房地产成本与价格、垄断行业职工收入等等,这些关乎社会公正、文明进程和百姓福祉的问题,历来都是“两会”代表委员和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所说:“信息是民主的氧气,一个开放的文明社会有赖于信息的自由吐纳。”政府信息通常集合了80%以上的信息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层面,具有公共物品的特质,自然所有纳税人都有权分而享之。

  当然,我们的社会政治文明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人们也不可能对政府“晒”账本一类的行为寄予过分急迫的期待。但是,任何点滴的进步都需要有人试探前行,广州市去年已经走出了政府预算公开的试探性一步,老百姓有理由期待各地政府有更多的跟进者,并坚决反对探索者的抽身退步。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