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回归“本位”期待制度上的回应

2010年05月05日 13:14   来源:荆楚网   王艳春
    新一期《求是》杂志刊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的文章,详细阐述了GDP这一指标的局限性,列出其诸多“不能”。文章说,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亦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5月2日《重庆晚报》)

    GDP是个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它也只是个“指标”而已,像许多数据统计一样,对于政府决策者或一些精英人士而言也许很重要,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它也许就只是个很长很大的阿拉数字组合。然而,这个看似常识的道理,我们却经历了颇多“周折”亦可谓“不轻的代价”才领会。

    对GDP指标进行冷静、客观的审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事情。之前,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每年、每季度、每月不断刷新继而被超越的GDP增长率,GDP在政府和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已从单纯的“指标”上升为“民族复兴与繁荣的象征”,GDP从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转而成了民族情绪的附着体。但这种“GDP狂欢”的氛围,无疑也使我们对GDP的注解偏离了其应有的“意义范畴”。GDP此时,已经妨碍了一些当局者和民众平和、理智看待高速经济后的“发展隐忧”,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说GDP承载了太多“不堪承受之重”,是因为,之前我们还津津乐道于它的几何级增长,而如今却是口诛笔伐一片。GDP不再是“国家光荣与梦想的化身”,而沦为环境污染、造城运动、高房价等诸多“短视”之举的替罪羊,于是“带血GDP”“GDP崇拜”之类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

    国人对GDP前后霄壤之别的认识,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不断“转轨”的艰辛印迹。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高耗能、高污染”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我们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在校正中不断深入。但毋庸讳言,当下对GDP的畸形认知仍在不少地方存在并“实践”着。尤为明显的是,“路桥建设”“土地出卖”仍是许多地方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

    这种“GDP本位”的政绩观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大兴“造城运动”,另一方面却枉顾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保护,使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遭受重创;一方面“大兴土木”,另一方面却在为“拆迁而拆迁”,重复建设的现象很严重。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以建项目之名带动经济发展的举动”,常常忽视了民众的正常权益,暴力拆迁的梦魇在不断上演,民众的安居乐业被一些地方政府置于度外。

    可见,虽然当下舆论风向对GDP由先前无上赞美转向猛烈抨击,但对于扭转已有痼疾之征的“GDP崇拜”似乎仍显无力。“GDP崇拜”仍在一些地方顽固存在,“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依然凸显,民众没能享受GDP高增长带来的福祉反而受其牵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纠正“GDP本位”的畸形发展认知,单靠纸面上的“鼓与呼”只会是杯水车薪,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上的作为。

    此次,国家统计局领导发文直陈GDP的局限性和“单纯以其衡量社会发展”的不合理性,应该让那些仍执迷于“GDP崇拜”的官员们有所醒悟。如果官员不能摆正政绩观,那么那么GDP回归本位就是一句空话。归根结底,须对现有“经济效益至上”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进行改革。、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