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绿色GDP的推行阻力

2009年11月30日 10:43   来源:中国网   踏雪痕
    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40%至45%。由于实现难度很大,11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在社科文献出版社《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中文版发行式上提醒公众不要对此“飘飘然”。(11月29日《新京报》)

    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所言,“中国政府制定了宏伟的减排新目标,向世界各国发出积极信号,推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进程。”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把低碳量化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与大国风范。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据专家介绍,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如何实现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让绿色GDP理念深入人心,尤为重要。

    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撰文指出“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研究项目早在2004年已经启动,相关数据也计算出来了,但是有关方面除了发布过一次正式报告外,至今一直没有对外公布绿色GDP数据。这不仅让绿色GDP的关注者感到失望,也令绿色GDP的倡导者感到尴尬。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排除计算绿色GDP的阻力。毋庸讳言,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处于高资源消耗的粗放水平。为了制造高增长率的GDP,有的地方不惜大量消耗资源、恶化生态环境。表面的GDP繁荣局面,不但没有实际意义,还可能误导中央宏观决策,而不少地方还躺在充满环境代价的GDP政绩上沾沾自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层面看,用绿色GDP代替传统GDP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发展方向。

    绿色GDP既然是个好东西,为何有的地方、有的部门不买账?对此,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绿色GDP尚处于试验阶段,目前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绿色GDP到底怎样计算还存在争议。更重要的是,计算绿色GDP需要扣除环境消耗分数,GDP增长速度会放缓,甚至可能会负增长,在政绩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与官员拿什么展示政绩呢?因此,发展绿色GDP仍然存在一些制度与观念上的障碍。

    具体说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损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绿色GDP的统计机制目前并不成熟,也充满弹性。环境消耗的损失尚难以用数据符号来换算,环境污染的评价有时还需跨越地域管辖的概念。比如,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跨越了吉林与黑龙江两省。去年那场冰雪灾害席卷了广大南方地区。再比如,河流上游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人们生存环境恶化。有关部门可以把环境污染的图片资料公之于众,但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却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衡量。再说,上游惹事,下游受过,还存在责任如何划分的问题。

    而且,原有的GDP概念就是一种经济指标,它不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如果发展绿色GDP,在扣除环境损失以后,势必会让地方GDP大大缩水。然而,近年来,“以GDP论发展”的错误发展观仍然主宰着某些领导的思维。为了积累“政绩资本”,在短时间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惜破坏生态环境,上拉动GDP增长的“政绩工程”,尽管备受公众诟病,但是当下这种发展观念仍有相当的市场。

    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就要排除绿色GDP的推行阻力。一方面要健全绿色GDP的评价体系,对跨地域的环境损失与模糊数据如何界定有一个说法。另一方面,要痛下决心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自上至下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机制,保持对官员考核的连续性与长效性,扣除官员的污染政绩,让他们体会到绿色GDP的好处。如果不彻底转变官员的发展理念,不仅绿色GDP会成为鸡肋,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也面临困难。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