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建设健康乡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基本原则。让健康环境“触手可及”,承载着农村群众的殷切期盼,期待可以加快建成符合地方实际、群众可感可及的健康乡村,为乡村振兴发展、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坚实力量。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爱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14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明确了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等8项重点任务。
建设健康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双重战略背景下,建设健康乡村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乡镇卫生院33753个,床位150.5万张,卫生人员160.5万人,与上年比较,床位增加4.9万张,人员增加7.5万人。不过,我国农村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农村居民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不少地方仍面临医疗机构设备落后、患者就近就医不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人留人难等问题。
为此,尽快改善乡村地区健康环境,让优质医疗资源离农村百姓更近,需要着重补齐农村卫生健康服务短板,推动医疗资源向农村下沉,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可以激发广大村民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基础和保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农村多元互助养老服务值得推广
坚持农村改革的正确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