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令”如何避免陷入调控反复

2010年05月05日 09:14   来源:光明网   李妍

  飙涨的房价之下,“炒房没有赔的”几乎成为一条铁律。但在密集的房产新政重拳之下,目标直指炒房行为的精确打击,却有望破除这条定律。继以撬动炒房者金融杠杆,加大其融资成本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出台之后,被业界评为“史上最严厉政策”的北京房产新政,又针对炒房行为出台临时性限购措施: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

  “限购令”实施细则还规定,从5月1日起,北京购房人在购买房屋时,还需要如实填写一份《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如果被发现提供虚假信息骗购住房的,将不予办理房产证。此外,购房者在买房时被要求出示户口本和结婚证。(5月3日《新京报》)

  国家房产新政带来的观望氛围尚未消减,北京的房产落地细则又再度刺激着炒房者的神经。据了解,新政后北京楼市反应明显:8个新盘2377套房仅售出1套。作为楼市黄金期的“五一”同样遭到购房者冷遇,各家售楼处不仅门庭冷落,一些已经参与摇号的炒房者也暂时放弃了购房。

  若说此前的差别化信贷政策,是通过增大炒房者融资成本的形式,一定程度压缩炒房者的资金空间,那此番“限购令”则是用缩紧购房套数的政策限制,以期达到完全挤出炒房者的目的。很多假“二套改善型住房”之名进行的炒房行为,或能就此消解。从政策细则的力度来说,这体现出政府调控高房价的决心。

  当然,能否真正将政策善意落到实处,还得端看政策执行的细节与持续时间的长度。从“限购令”实施细则来看,要求购房人买房时提供户口本和结婚证,这是针对购房家庭是否购买一套房所进行的信息核实。而对在此过程可能发生的骗购行为,不仅销售房产的开发商与房产中介不能免责,房管部门还会从金融、公安、民政等多渠道了解购房者信息,多管齐下,炒房及骗购者的购房空间骤然压缩。

  这样严厉的细节执行让一些人担心,为购买二套房,房产“限购令”会否引发假离婚潮。其实,且不说目前楼市观望情绪下,到底会有多少人甘愿冒投资风险贸然下叉,在“假离婚”可能导致的道德、家庭伦理及个人财产风险面前,又会有多少人愿意付出这样的风险成本呢?

  理性购房人自会计算这样的成本。但在对离婚潮担忧的背后,人们真正忧虑的恐还在于,“限购令”对改善型住房需求可能形成的遏制。这切中了这一政策的软肋。尽管诚如一些业界人士所说,此番细则之本意并不在于影响改善型住房,而更多是期望通过这一政策,调整人们对房地产后市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最终降低房价的目的,但人们所忧虑的却也正在于此——若“限购令”后房价下调,改善型住房需求却也必须在“限购令”终止后方可获益,可政策一旦松动,市场会否再度出现报复性反弹,市场会否再度陷入“空调”的局面呢?

  如此可能陷入楼市反复的政策调控,也为各地方如何更为理性地进行楼市调控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镜鉴。“限购令”固然是以行政强力遏制了购房需求,其短期或对调整房市有所影响,但正因为调控行为的非市场化,政策的连续性就让人存疑。而这种对政策不可持续的预期,则可能对市场调控效果及政策信心造成损伤。

  实际上,房价之疯涨,炒房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在土地供应、房产开发等链端可能存在的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则更不容忽视。在此层面上,政府真正应做的,恐还是从直接的行政干预中抽身出来,不仅用金融、税收等市场化工具对楼市加以调控,更要约束权力对土地财政的逐利冲动,对权力的内部运行及外部开发加强监管,同时承担起政府在住房保障上的公共职责。也唯有从多角度对房产市场进行调控,房地产恐才能避免陷入越调越高的尴尬中。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