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需要这个时代思想探索者的裸泳

2010年05月04日 10:34   来源:红网   方贰
    关于一流大学的话题,前段时间已有颇多评论。在近日于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记者专访了5位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校长,请他们为中国高校把脉、“挑刺”,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的大学绝对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最快估计,需要20年。(5月3日新华网)

    20年,弹指一挥间。乐观的预计,如果以目前西方的一流大学为标准,那么国内的顶尖高校在20年内成功实现软硬两方面指标的达标,应当是个可以实现的愿望。然而,中西方教育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尽管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对东方来说极具借鉴与学习价值,但对于东方,尤其是中国来说,我们所追求的“一流大学”,是否就是西化的“一流”呢?笔者认为,教育既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也不能缺全球化视野的镜鉴。中国高校所要创造的“一流”,应当是中西教育文化融合创新后的一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需要的,独树一帜的新文化思想。

    但凡中外教育大家,或是一国一个时代教育事业的繁荣兴盛,都离不开建立在时代基础上新文化思想的指导。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促成了一个时代教育事业的兴旺,对后世来说,更被奉为“万世师表”。但是,孔子的教育是凭空而得的吗?众所周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一“礼崩乐坏”的时代,对社会的改造,对秩序的重建,都促成了孔子去探索建立一套系统的文化思想体系。正是因为有着对时代的深刻认识,对建立心中的完美政治有着充分的信念,所以才有了孔子在教育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再以明代的王阳明为例,他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从事教育讲学25余年,王阳明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其死后,王门子弟更是派系林立,影响深远。当然,王阳明绝非是个纯粹的教育工作者,他同样是对其所生活的时代进行反思后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再用哲学思想中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近代中国的教育第一人,当属蔡元培。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那么,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渊源于何处呢?其所生活的,正是中国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破除封建专制文化的遗毒,另一方面要建立学习西方的文化舞台。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蔡元培大力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资产阶级道德,与此同时,又主张保留并弘扬儒家传统中的精华。正因为有着融合中西文化方面身体力行的努力,并形成了结合中西文化的哲学思想,因此才得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原则。可见,蔡元培也是一个新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美国是现代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而杜威则是美国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杜威所生活的年代,正是19世纪中后期美国国力迅速上升,并最终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而跃至世界首位的大发展时期。在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杜威以其睿智深邃的思考着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实用主义哲学,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显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他实用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他的教育主张,即是为了改造19世纪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旧教育,更是为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让实用主义哲学发挥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一次教育革新,首先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在时代的基础上,都有伟大的思想探索者孜孜不倦的构建哲学思想大厦。而顺应时代的新教育思想往往都是新哲学思想文化的一部份,在新文化思想传播的同时,这种新教育思想也对教育实践进行着摧朽拉枯的指导。反观今日,当我们呼唤“一流大学”的时候,是否同时也看到了站在时代制高点的新文化思想呢?

    没有融合,没有创新,没有新的理论指导,任何革新都将是畏首畏尾,软弱无力的。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后的发展黄金时期,这一切也为符合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新文化思想,创造了极其优越的历史条件。因此,我深信新文化的曙光必将出现,而与此相伴的,必定是人才辈出的文化繁荣。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