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这话讲得恳切,听着温暖。
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它道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几年前,一篇文章提出“绝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曾引发干部群众的普遍共鸣。这既是人们对风清气正环境的呼唤,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一些老实正派、埋头苦干的干部,有时并不“吃香”,甚至还会“吃亏”。
在现实中,常常有这样一种干部,他们只顾默默埋头做事,不善声张表功“造势”;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不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身处基层一线,不跑不找不要,很难进入某些领导的“视野”。由于只知干事,不会来事,他们不仅不被那些“聪明人”理解,在任用中有时也被“遗忘”或者“忽略”。
吃苦干部的境遇如何,与对“吃苦”的评判有关。古人讲“以贤知贤,以能知能”,能否甄别“吃苦”,喜欢何种“吃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人用人的导向。 比如,有一种人也很“吃苦”,他们频频运作“大手笔”、“大项目”,到处走秀露脸、邀功请赏;热衷于钻研领导好恶,对群众疾苦却置若罔闻;对待公务漫不经心,但对“家务”却不遗余力,一门心思谋自己的前程。如果让这样的干部到处“吃香”,不但对真正吃苦实干的人不公平,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其危害不言而喻。
我们常说,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干部是否真吃苦,为谁在吃苦,群众最有感受,也最有权评价。毕竟,“欺君易,而欺天下难”。从这个角度来看,要让吃苦者吃香,我们或许有很多种路径可以选择,有很多种机制有待创新,但起码的一条,就是要给群众更多的发言权。
反过来讲,有些人尽管在群众中的口碑越来越差,却爬升得飞快,就是因为一些地方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把“群众公认”作为条件,没有切实保障知情、参与、选择和监督的权利。相反,却存在着神秘化、暗箱操作的现象,“民主程序样样不缺,上级想用谁就是谁”。这些做法势必导致选人用人上的不公道,不良的官场文化难免泛滥。
“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不仅关系到干部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整个的政治生态。而对那些吃苦有为者格外留意,使他们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不仅需要选人用人者的政治伦理,更需要包括群众监督参与在内的制度完善,实现人选人向制度选人的转变,这也是党的建设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让吃苦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这话讲得恳切,听着温暖。
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它道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几年前,一篇文章提出“绝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曾引发干部群众的普遍共鸣。这既是人们对风清气正环境的呼唤,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一些老实正派、埋头苦干的干部,有时并不“吃香”,甚至还会“吃亏”。
在现实中,常常有这样一种干部,他们只顾默默埋头做事,不善声张表功“造势”;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不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身处基层一线,不跑不找不要,很难进入某些领导的“视野”。由于只知干事,不会来事,他们不仅不被那些“聪明人”理解,在任用中有时也被“遗忘”或者“忽略”。
吃苦干部的境遇如何,与对“吃苦”的评判有关。古人讲“以贤知贤,以能知能”,能否甄别“吃苦”,喜欢何种“吃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人用人的导向。 比如,有一种人也很“吃苦”,他们频频运作“大手笔”、“大项目”,到处走秀露脸、邀功请赏;热衷于钻研领导好恶,对群众疾苦却置若罔闻;对待公务漫不经心,但对“家务”却不遗余力,一门心思谋自己的前程。如果让这样的干部到处“吃香”,不但对真正吃苦实干的人不公平,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其危害不言而喻。
我们常说,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干部是否真吃苦,为谁在吃苦,群众最有感受,也最有权评价。毕竟,“欺君易,而欺天下难”。从这个角度来看,要让吃苦者吃香,我们或许有很多种路径可以选择,有很多种机制有待创新,但起码的一条,就是要给群众更多的发言权。
反过来讲,有些人尽管在群众中的口碑越来越差,却爬升得飞快,就是因为一些地方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把“群众公认”作为条件,没有切实保障知情、参与、选择和监督的权利。相反,却存在着神秘化、暗箱操作的现象,“民主程序样样不缺,上级想用谁就是谁”。这些做法势必导致选人用人上的不公道,不良的官场文化难免泛滥。
“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不仅关系到干部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整个的政治生态。而对那些吃苦有为者格外留意,使他们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不仅需要选人用人者的政治伦理,更需要包括群众监督参与在内的制度完善,实现人选人向制度选人的转变,这也是党的建设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