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价高涨的今天,唯有公务员置身其外

2010年04月11日 08:26   来源:红网   刘渠景

  据经济观察报4月9日报道,中央部委等一些行政系统的内部集资房、经济适用房价格与周边商品房价格悬殊惊人,有的竟然不到周边商品房的十分之一。对此,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认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对象,应该是针对无力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人,但公务员并不在这个体系当中。”对于北京公务员买房的惊人内部价,舆论哗然;对于任志强先生的言论,有网友认为他终于说了一句“人话”。看来在事关住房问题上,我们的“人民公仆”稍有不慎,那在民众眼里简直比资本家还要可恨了。

  其实,公务员按所谓的“内部价”买房也很“正常”。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名义上是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具有大公无私、乐于风险的精神,所以从台面上看,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工资并不高,并非社会上的高收入群体。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每一年的公务员招考报名却异常的火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些已经是公务员的人,也是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公务员系统,希望能世世代代做“人民公仆”。这显然不是他们很高尚,而是因为公务员有特权,比如按所谓的“内部价”购房,这就是特权。

  公务员能以几十万的内部价格购得价值几百万的房产,这样的好事,就是不要工资也可以干。在高房价压的人们喘不过气的今天,公务员的这种特权无疑令人心寒。从地方政府卖地经济到央企争做地王,再到公务员的低价房,人们慢慢觉得,房产市场之所以如此混乱,绝不仅仅是资本家一个人在战斗,恐怕资本家后面还有我们“人民公仆”在擂鼓。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2010经济学家年会上表示,去年一年很多东西都超过了计划,有一项却没有实现计划,即保障性住房,但同时福利性的官员住房大大超标,公务员适用房、集资房出现了失控状态。东北一些机关甚至已经把集资房建在了海南岛。一方面是很多人民群众居无定所,另一方面是一些“人民公仆”大兴土木,主人与仆人的待遇,怎么就相差那么大呢?

  当然,公务员比社会其他群体的待遇好一点也不是不能接受,老百姓也不是不讲道理,有能力的人就应该过的比别人强一些,这些大家都能理解,我中华泱泱大国,自然也不会亏待为人民打工的人民公仆们。问题是,既然做了人民的公仆,就要称职,拿了纳税人的钱财,就要为纳税人消灾。另外,既然是为人民打工,就要按人民的意志办事,不能假公济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还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人民服务,当了婊子还想立贞洁牌坊。毕竟,社会进步了,人们也不太好忽悠了。

  公务员按内部价购买超低价房,这是封建特权在现代社会的典型表现,其必然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唾弃。当务之急,我想还是按照公共事务法治化以及经济行为市场化原则,一方面要按照人民意志与国家法律来规范公务员的公务行为,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规律与价格机制来规范公务员的消费行为。在提高公务员待遇的同时,取消公务员的特权,从而使公务员既不是为人民做牛做马的“人民公仆”,也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爷”,而仅仅是法治国家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如何回应群众“不当”表达    2010年03月29日
  • ·抑制权力膨胀 人民才有尊严    2010年03月30日
  • ·说空话,赶下台还不够    2009年12月2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