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巍:要为中国“被第一”未雨绸缪

2010年04月28日 10:11   来源:环球时报   

  4月21日,《环球时报》刊载了江肃京文章《“如果中国第一,美国颜面何存?”》(以下简称“江文”)。笔者读后第一感觉是:“中国第一”有点忘乎所以。有此想法的不止我一人。23日洪源先生的商榷文章《中国第一是个假命题》(以下简称“洪文”),指出中国第一“不可能发生”,要坚决拒绝“被第一”。江、洪两位的讨论激发了笔者另外一些想法。不揣冒昧,拿出来共同讨论。

  第一个想法是:“第一”都是“被”出来的。笔者赞同洪文对“中国第一”在近中期内不可能的观点。不过,既然中国不是第一,谁是“世界第一”呢?美国?美国的生活质量没有一些欧洲国家高;GDP没有欧盟高;幸福指数比不丹差得远。世界农产品和大多数工业品的产量是“中国第一”。显然,我们说的“第一”、“第二”,多指综合国力。但综合国力是一个很难“靠谱”的概念。学者们量化各种权力资源,然后加起来排座次。可是由于缺少通用单位,这些权力资源很难赋值。把人口、GDP、国民精神什么的相加,有点像把3公里加4小时再加5个人来求和。更何况,我们不知道什么资源会转化成权力:半个世纪前,我们说“人多好办事”;30年前,我们发现人太多了是负担,于是“只生一个好”;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创汇,多亏“人口红利”。不过,年轻劳动力多了,在中东、北非却是社会动荡的来源。 总之,客观层面“谁是第一”是个算不清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有大家公认的世界“第一”呢?关键是洪文提到的那个“被”字。美国霸权或者任何国家的权力,有物质基础,但更是想象和观念的产物。第一、第二其实都是“被”出来的。假设世界各国统一行动,集体不再储备美元、集体在国际制度中“逢美必反”,美国的霸权马上就会蒸发。过去10年,国内外很多人讨论中国崛起,不管我们如何强调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决定别国对华政策的,是别国对中国的认知,哪怕这是一个错误认知。在客观事实层面,近中期内不会有“中国第一”;但是在别人的主观认知层面,中国“被第一”已有苗头。《华盛顿邮报》与ABC电视台2010年2月初的民调显示,认为21世纪在经济和整体世界事务上将是“中国世纪”的美国人,多于认为仍将是“美国世纪”的美国人。我们想拒绝“被第一”,但是别人的脑袋我们也奈何不得。

  既然有可能“被第一”,下面就是本文要说的第二个想法:学术界需要未雨绸缪。我们需要研究,假如中国“被第一”,美国会怎样?世界会怎样?我们该怎么办?江文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美国的“优越论”、“例外论”会不会崩溃?这确实值得讨论;江文也问到,美国对华政策会怎样调整?其实这些问题还可以扩展到中美关系以外。如果中国“被第一”,台湾同胞会觉得大陆更可亲,还是更可怕?我们的邻国会“追随”中国,还是与“被第二”的美国联合制衡中国?如果我们被别人认为是“第一”,但我们自认为远非“第一”,这种认知落差会产生什么冲突?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说中国“不负责任”?这个世界需要某些公共产品,如果客观上不是第一但是“被第一”的中国认为不该由自己来提供,客观上是第一但是“被第二”的美国认为自己要“减负”,那么公共产品由谁来提供?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笔者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答案。提出来,是希望学术界能够以超前的战略眼光来思考这些问题。据笔者所知,一些美国学者正在思考这些问题。在这方面,目前还是“美国第一”。▲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