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民晚报:零死亡校园何来“最牛防灾经验”?

2010年04月23日 08:05   来源:新民晚报   许朝军

  在夺去2000余条生命的青海玉树大地震中,位于巴塘草原废墟中的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创造了一个奇迹:5名老师和880多名学生全部生还。

  地震灾害猝不及防,学校是未成年人集中之地,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安全奇迹的发生,值得庆幸,但也是必然的,原因就在于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具有“最牛防灾意识”。

  在玉树震灾发生的前夜,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师生也像往常一样正常休息。但在4月14日清晨5点40分,一阵轻轻的晃动把值班副校长严力多德从梦中摇醒。对地震的敏感使他立马翻身起床,进而开始组织教师把学生叫起来转移到操场上,并集中管理,在7点49分大地震到来时,才避免了学生被埋废墟的惨剧发生。在地震发生后,校长和老师们靠科学判断,组织学生选择安全的环境避难,最终创造了没有一人伤亡的奇迹,成为最牛的地震灾区“零死亡学校”。

  这首先得益于学校管理者可贵的敏感意识。严力多德的反应是敏感的,但关键是这种敏感是如何培养形成并固定为一种特殊应激反应的。如果没有平时对安全的高度重视,没有对地震灾害发生前兆现象的科学把握,没有对师生安全的高度责任感,恐怕也难有如此积极的干预行为。其次得益于科学的快速反应机制。发现可能发生地震,严副校长立即开始动员学生有序起床并疏散到安全地带,因为学校在汶川地震和湖南湘潭学校踩踏事件发生后,曾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积累了经验,所以老师能带学生科学合理避难,紧急疏散急切而从容,没有发生任何不利于疏散的现象和行为,为避难争取了可贵的时间和机会。让人动容的是,地震过程中全体学生不仅听从老师指挥保护自己,还在危急时刻相互救援,共渡难关。这至少说明,在平时学校的意外事件应急训练、互帮互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是行之有效的。特殊情形下的行动越简单,效果越显著,玉树“零死亡学校”的诞生绝不是偶然的。

  玉树“零死亡”学校的“最牛防灾经验”,值得学习和效尤。这再一次告诉我们,只有平时注重科学的安全防护教育,培养防护技能,养成自然灾害敏感意识,形成互助共存的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防范自然灾害的危害。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无情大棒(图)    2010年04月23日
  • ·"有学校 就有希望"(组图)    2010年04月21日
  • ·『玉树最牛学校』的启示    2010年04月21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