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琅琅书声提振地震灾区重建的信心

2010年04月20日 09:35   来源:千龙网   蔡方华

  青海玉树地震后第四天,当大人们还在努力抢救被困者的时候,玉树州孤儿学校已经正式恢复上课。4月18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30多名孤儿在板房教室里大声朗诵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据了解,当天恢复上课的有两个班共70多名学生。

  继玉树州孤儿学校之后,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也在帐篷里复课。汉语老师多杰卓玛同样选择了艾青的作品教学生朗读。她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她对“爱国”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着很强烈的感受,希望孩子们也能通过亲身体验,更进一步感受来自祖国的力量。

  强震过后,玉树灾区满目疮痍,人们普遍惊魂未定,几所学校却能在艰苦的状况下率先恢复上课,体现出灾区人民自救的坚强信心。在这次大地震中,玉树孤儿学校和第一民族中学都堪称幸运,由于校舍较为坚固、教师疏散及时,两所学校都未发生学生在校内伤亡的情况。地震过后,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援助下,经过志愿者、全校师生和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仅仅用了5个小时,玉树孤儿学校就用轻型防震防火材料搭建出5间抗震教室,第一所抗震希望学校也由此在灾区落成。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和玉树第三完小则是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开始了震后的第一堂课。虽然教室还比较简陋,也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要,但复课的学校已经成为孩子们走出地震阴影的乐园。

  就像多杰卓玛老师所说的那样,来自祖国的支持和激励,是震区学校得以迅速复课的根本力量。4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玉树孤儿学校,在黑板上写下了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总书记的题字被孩子们珍重地抄录在笔记本上,而来自祖国的强大信念也滋润着他们幼小的心田。

  震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样是学校得以尽快复课的重要保证。玉树余震未断,很多孩子已经在废墟上寻找自己的书包和课本。孩子们或相互倚靠读书取暖,或就着水泥板材写作业。虽然面临暂时的生活困难,但由于对前景感到踏实和放心,当地群众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回到学校,回到有组织的环境中继续学业。孩子们在简陋的环境中重新捧回心爱的课本,勾勒出一幅不会被灾难所挫败的振奋景象。这景象和震区的救灾与重建交织在一起,成为激动人心的玉树颂歌。

  同样的颂歌,也曾经回响在四川汶川的上空。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过后,当震区救援工作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灾后重建尚未提上日程时,四川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松林村的“帐篷希望小学”就开始上课了。开学典礼在所有人的泪水中完成,全校师生多次集体起立鞠躬,向援建的消防官兵致谢。灾区的复课不仅成为孩子们的福音,同样也是灾后重建启动的重要信号。从帐篷里响起的读书声,给了灾区人民极大的精神激励,让他们得以用最快的速度走出地震的阴影,重享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新生活的光明。

  灾区重建可谓千头万绪,但孩子的事比什么都重要,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因此,让震区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新校园,在曾经蒙受苦难的土地上安放平静的书桌,当是诸多工作中至为紧要的事项,应该着力去抓。不仅需要建设新校舍,地震后的学生还迫切需要科学的心理干预,学校也需要补充教师资源。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去完成。

  当孩子们能够安心坐在教室里大声朗读的时候,地震带来的伤痕将会慢慢平复,生机和信心也将在玉树的土地上延续。灾难总会过去,但在灾难中体会过的大爱无疆,却会在当地群众的心海里驻守。书声中不仅有温暖,更有迎接未来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