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琅琅书声提振地震灾区重建的信心

2010年04月20日 09:35   来源:千龙网   蔡方华

  青海玉树地震后第四天,当大人们还在努力抢救被困者的时候,玉树州孤儿学校已经正式恢复上课。4月18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30多名孤儿在板房教室里大声朗诵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据了解,当天恢复上课的有两个班共70多名学生。

  继玉树州孤儿学校之后,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也在帐篷里复课。汉语老师多杰卓玛同样选择了艾青的作品教学生朗读。她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她对“爱国”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着很强烈的感受,希望孩子们也能通过亲身体验,更进一步感受来自祖国的力量。

  强震过后,玉树灾区满目疮痍,人们普遍惊魂未定,几所学校却能在艰苦的状况下率先恢复上课,体现出灾区人民自救的坚强信心。在这次大地震中,玉树孤儿学校和第一民族中学都堪称幸运,由于校舍较为坚固、教师疏散及时,两所学校都未发生学生在校内伤亡的情况。地震过后,在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援助下,经过志愿者、全校师生和当地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仅仅用了5个小时,玉树孤儿学校就用轻型防震防火材料搭建出5间抗震教室,第一所抗震希望学校也由此在灾区落成。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和玉树第三完小则是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开始了震后的第一堂课。虽然教室还比较简陋,也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要,但复课的学校已经成为孩子们走出地震阴影的乐园。

  就像多杰卓玛老师所说的那样,来自祖国的支持和激励,是震区学校得以迅速复课的根本力量。4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玉树孤儿学校,在黑板上写下了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总书记的题字被孩子们珍重地抄录在笔记本上,而来自祖国的强大信念也滋润着他们幼小的心田。

  震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样是学校得以尽快复课的重要保证。玉树余震未断,很多孩子已经在废墟上寻找自己的书包和课本。孩子们或相互倚靠读书取暖,或就着水泥板材写作业。虽然面临暂时的生活困难,但由于对前景感到踏实和放心,当地群众更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回到学校,回到有组织的环境中继续学业。孩子们在简陋的环境中重新捧回心爱的课本,勾勒出一幅不会被灾难所挫败的振奋景象。这景象和震区的救灾与重建交织在一起,成为激动人心的玉树颂歌。

  同样的颂歌,也曾经回响在四川汶川的上空。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过后,当震区救援工作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灾后重建尚未提上日程时,四川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松林村的“帐篷希望小学”就开始上课了。开学典礼在所有人的泪水中完成,全校师生多次集体起立鞠躬,向援建的消防官兵致谢。灾区的复课不仅成为孩子们的福音,同样也是灾后重建启动的重要信号。从帐篷里响起的读书声,给了灾区人民极大的精神激励,让他们得以用最快的速度走出地震的阴影,重享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新生活的光明。

  灾区重建可谓千头万绪,但孩子的事比什么都重要,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因此,让震区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新校园,在曾经蒙受苦难的土地上安放平静的书桌,当是诸多工作中至为紧要的事项,应该着力去抓。不仅需要建设新校舍,地震后的学生还迫切需要科学的心理干预,学校也需要补充教师资源。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去完成。

  当孩子们能够安心坐在教室里大声朗读的时候,地震带来的伤痕将会慢慢平复,生机和信心也将在玉树的土地上延续。灾难总会过去,但在灾难中体会过的大爱无疆,却会在当地群众的心海里驻守。书声中不仅有温暖,更有迎接未来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