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彰显国家和民族的伦理

2010年04月21日 08:04   来源:齐鲁晚报   □单士兵

  在生者对逝者的祈祷中,在生者为生者的加油中,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伦理与责任,也就会得到最大的彰显。

  汶川地震发生后,曾经的三分种默哀,曾经的三天哀悼,已经刻入了每个人的灵魂深处。经过那一次的国民教育与精神洗礼之后,相信每个人都更为渴望得到国家羽翼的长久护佑。青海玉树大地震中的不幸遇难者,是我们的同胞骨肉。现在,让逝者安息,生者理应通过一种国家姿态与政府仪式来祈愿祷告。

  以这样的集体仪式来抚慰伤痛,铭记苦难,表达哀思,就是在以国家与政府的名义,向所有遇难者致哀,为全体国民加油壮行。在生者对逝者的祈祷中,在生者为生者的加油中,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伦理与责任,也就会得到最大的彰显。

  与国家共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这一切,本身也更需要浓缩成一种国家仪式。禁止公共娱乐,举行哀悼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激活公民精神的成长因子,就是在催发国民的公益与责任意识,以国家情感的力量,消解无情灾难带来的沉重苦难。特别是在目前抗震救灾任务仍然繁重,家园重建仍有很多困难的情况下,以慎终追远来积聚民德,以责任担当来尽政府职责,也都需要以国家名义来进行庄严宣告。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