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14日《信息时报》报道,经济贫困的安徽望江县竟然出现了12个正副县长。在此之前,已有江西德兴、河南新乡、安徽临泉等地同样因为县、市长太多而被媒体暴光。面对“官位何其多,机构难精减”的历史通病,不禁让人想起了数年前对于“小政府”的理想展望。
“小政府”曾经是理论界的追求目标,其意味着精干、廉洁和高效,在当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的现状之下,“小政府”显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是一种为众人所希望的理想型政府。然而,事实却在告诉我们,行政机构总是在不断精减中不断膨胀,而且精减的步伐似乎永远赶不上膨胀的速度,“小政府”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
政府机构为什么要膨胀?有一种看上去极为完美且已被广泛接受的说法,那就是权力有自我扩张的本性,是政府权力的扩张促使政府机构的膨胀。笔者不敢苟同这种已被视为金科玉律的解释,因为权力如果有自我膨胀的本性,那么就等于排除了权力以外的因素,最后只能用权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只能是采取持续的被动精减来保持权力不至于过度的膨胀。实际上,把权力的扩张归因于权力本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割裂了权力与外界因素的联系,把权力看成了一种孤立、封闭存在的东西。
权力为什么要膨胀?笔者认为:权力存在于社会之中,必然与外部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必然深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权力扩张并非由其本性所致,事实上,往往是因为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的外部原因,在诱导政府公共权力的扩张。进一步来说,政府机构的膨胀恰是因为公众对于政府作用的过高期望和对于政府功能的过度渴求。事实的确如此,公众普遍希望有一个万能政府的存在,所以不但有凡事希望政府出面解决的本能依赖,如果政府未能满足自己,就有归责于政府的自然反应。因此才有曹林先生所说的:“人们在责任归因上,强调政府的“无限理性”,动辄就把板子打到政府头上,要求政府对一切负‘无限责任’”的现象。
对政府功能过高的期望,迫使政府权力不断扩张,而扩张的结果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进而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接着就是政府权力的运用与公众的期望渐行渐远,最终产生公众对政府缺乏信任的结局,这毫无疑问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强调政府功能应该科学定位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增强社会公众自主解决问题信心和能力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公众自主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并非指要公众个体通过私力解决,而是指公众能够通过各种社会自治组织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社会自治组织是社会公众基于共同利益,依靠自身力量而成立的各种群众性公共自治团体,它具有组织、协调和分配社会利益,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进而分担政府压力,减轻政府负担的功能。因此,有人视社会自治组织为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重要桥梁,是现代公民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
打破对“全能政府”的崇拜,广大公民相信自己,以自己的能力,借助自治组织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才是实现“小政府”目标的必备条件。当然,“小政府”并不意味着就是“弱政府”。只有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学会有效的控制、规范,约束和引导各类社会自治组织,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才是一个真正精干、廉洁、高效并且强有力的“小政府”。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