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现身说法作文教育模式化的危害。故事缘起于其儿子上小学4年级时,儿子在写《春天的一件事》这篇作文的时候,突发了流鼻血事件,“血流得很多,家里人忙乱了一阵,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这时作家爸爸才艰难决定“第一次为儿子代劳一下”,好让他有时间休息。大作家是这么写的:他放弃了那些已经被写烂了的花花草草的故事,而把笔墨花在了一棵破土而出的“春笋”上,300字的作文,从头到尾形象地描述了笋成长的过程。写完后,这位爸爸还通读了一遍,觉得还算满意。第二天,儿子带回来的作文本却赫然批着“76分”。据儿子描述,自己的作文从未下过90分,一般都在95分左右,“这次可算是在班里丢脸丢大了”。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在一次主题报告会上如斯说。这点出了当前作文教学的一大弊端——模式化作文扼杀了学生的真实思想与真实感情,学生成了教师程序控制下的机器人儿!
作文本应是学生记录观察、表达感情和心声最重要的途径,现在却有可能成为“人生第一次撒谎”的催化剂。从现实情况看,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了解不够,更谈不上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总是惯于功利化教学,只要能在作文教学中“快速致富”,就选择怎样的“致富”方法。因而学生越发远离生活实际,作文内容贫乏,情感苍白,甚至无病呻吟,难以反映现实生活灵与魂。学生为了得到高分,极尽说谎之才能,哪怕把活着的爸爸妈妈写“死”了也在所不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把体验的过程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去写作,必须打破作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作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作文教学突破“应试作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作文”,努力克服“为作文而教作文”的弊端。教师要着力构建向生活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给学生的表达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达到生活教育人的目的。
作文教学需要美丽,作文训练要有良心,只有这样,作文才能走进学生心里;只有走进学生心里的作文,才有望是付出“机会成本”最小而收获最大的作文,就像雨果所说“语言在人的心里,从思想走到良心,又从良心回到思想的时候,那才是心灵的真正胜利。”
茅盾文学奖得主帮儿子写作文得了“史上最低分”,也许这是中国式的幽默,其间暴露出的问题发人深省。新课改轰轰烈烈搞了这么多年,语文(含作文)教学一直饱受社会诟病,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一个说不了真话、表达不了真思想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