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官员近日呼吁公众能不输血的时候就不要输血,因为目前人类对于血液的认知仍然是十分有限。他表示在1995年之前,献血时所筛查的项目就没有包括HIV。而且直到目前,即使用最科学的方法、最灵敏的仪器也无法检测出一些病毒。(4月14日《法制日报》)
卫生部官员公开呼吁“公众尽量不要输血”,透着几分“自揭家丑”的勇气和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感。可是,从常识角度看,输血大多是在情况危急下进行的,谁也不会没事吃饱了撑的要求输血,何来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呢?再说,既然明知道血液在检测筛选过程中存在隐忧,可能“无法检测出一些病毒”,呼吁又有何意义呢,岂不是坐视“一些病毒”去伤害急需输血者吗?
其实梳理新闻,我们发现一个细节,这就是卫生部官员之所以勇于“自揭家丑”,是在告知“血液的使用是有风险的”,正如讲“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一样,告知之后就“概不负责”了。可见,这吊诡的“公众尽量不要输血”背后,实乃释放着规避责任担当的危险信号。
纵观当下,公共医疗领域事故频发,作为分管单位,卫生部无疑处于风口浪尖,而一系列事件的曝光,显然令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因此,对于血液使用领域存在的隐忧,既然心里有本账,也知道或早或晚都有浮出水面的那一天,“秘而不宣”倒不如“广而告之”,以此转嫁“风险”担当。
试问,在“义务献血,人人有责”面前,在血液作为现行的医疗资源面前,公众又该何去何从呢?义愤的网友按照卫生部的此种荒诞的逻辑,做出了反诘:如果说,“血液检测有隐忧,公众尽量不要输”,是不是“环境监测有隐忧,公众尽量不要呼吸”?
很显然,卫生部忽略了最起码的政府责任担当,这就是在“风险”面前的与民排忧。可以这样说,血液的隐忧不在血液本身,而在作为管理和服务方的政府相关部门。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