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外来缩略词请自"CCTV"始

2010年04月08日 11:24   来源:光明网   王艳春

  央视日前接到有关部门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央视今后的转播中必须要屏蔽一些外文的缩略词,例如“NBA”、“CBA”和“F1”等,一定要说的话,就说赛事的中文全称。NBA以后叫“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叫“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4月6日《今日早报》)

  西方语汇的大量涌入,特别是英语被“捧”上神坛后,汉语“元气”受损严重。“囧”的流行,“槑”的勃兴,“靠”的恶俗,“酷”的曲解,这些与原字本意大相径庭的用法,加之“火星文”、港台及海外汉语在内地的泛滥,报刊的推波助澜,汉语使用不规范尤其是“西化”严重的痼弊由来已久。比如,现在很多人表示不满或愤怒,总会很时髦地吼一嗓子“fuck”“shit”。至于与亲朋分别,舍“再见”或“再会”而说“bye-bye”,则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可,一个硬币总是有两面的。外来语汇虽然看似侵扰了汉语的纯洁性,但在如今全球化、地球村的大背景下,文化、语言的碰撞或融合总是不可避免的事。而且,这个过程总是相互的。我们从“sofa”里学来了“沙发”,但英语也从“功夫”中学会了“kungfu”。对于媒体几乎每天都提及的那些外来缩略词,如“NBA”“CBA”“GDP”“CPI”,我们不能只看到它有一个“拉丁文的外衣”,而应扪心自问:为何我们谈经济、科技、体育,总是不可避免的要用到这些外国人发明的“名词”和“术语”呢?

  NBA、CBA我们也许能轻松自如地将其转换为汉语表达,可还有很多自一开始我们就用外文缩略称呼之的“物什”呢?比如,B超、KTV、MP3。这又该如何屏蔽呢?总不能一遇到类似“MP3”的缩略语,我们都说“一种常用的数字音频压缩格式”,岂不既冗长又失效率?如此屏蔽下去,“殃及”词语何止千千万,而且会落得因噎废食的下场。呜呼!谁叫这些东西(文化、科技都姑且称之)总是别人先发明(发现)的呢?谁叫我们总是“拿来”的时候多而“输出”的时候少呢?

  正应了胡适先生那席话“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人”“肯认错了,方才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不要怕模仿,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必要预备功夫。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企图通过几个文件、禁令就封杀掉“洋文字母”对象形汉字的“威胁”,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

  当然。如果硬要将这场“目前弊大于利”的与外来语汇的斗争推行到底,央视不妨先将自家台标“CCTV”堂堂正正地换成“中国中央电视台”,如此才有可能赢得更多观众的支持,就是不知道央视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