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短命源于GDP催命

2010年04月07日 14:25   来源:大河网   郭兵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表示,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而建筑寿命却只能持续25-30年。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4月6日中国日报)

    房价在日益高企,房龄却逐步缩短,或者说,多数人付出了一流的价格,却只能得到末流的房子,这样的反差无论放在谁身上,恐怕都难免产生透心凉的感觉。特别是对于那些按揭一族来说,可能房贷还没有还完,房子就已经寿终正寝了,更要命的是,这种灰色预期你可以预见,却无法更改,怎能不让人生出无尽的感慨与悲哀?

    好在政府要改变这种现状了,这不能不令人欢欣鼓舞。可再看后面的所谓“措施”,不免让人再次心凉:“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这怎么看都像是仇部长脱口而出的“逗你玩”游戏。建筑质量岂是政府一纸“号召”就能提高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哪个工地上不高扬着类似的标语?可真正将此铭刻在心里的又有几个?审批、监理、法律都无法实现有效约束,什么时候,房产商竟变得如此温顺,居然响应起政府的“号召”了?

    更为重要的是,以当前的现实国情看,各类建筑普遍短命的根源,更多的不在于建筑本身质量存在问题,而在于政府无序规划下的人为拆建,而这又是以发展经济、追求政绩为强大动力的。因而换言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建筑短命乃是源于GDP催命。

    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从福州台江区在发展的“大手笔”下,催生出史上最短命小学;到武汉洪山区为实现“多赢”,不惜对刚建成的别墅群拆而复建;再到日前正被热议的江苏扬州政府偷偷卖地强行拆迁,可以说,政府主导下的随意拆迁,几乎每天都在各地不停的上演着。这些动辄被政府强行拆迁的短命建筑,往往并不存在建筑质量问题,而是不幸沦为了地方政府在发展名义下的政绩牺牲品。

    可怕的是,地方政府对此非但缺乏应有的警醒,相反却保持着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天然底气。武汉洪山区的“多赢”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拆而复建虽属折腾,但却实现了村民利益、地方经济和商业开发等方面的“多赢”。这真是让人无语:且不论村民能否算作“赢家”,拆建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乃至暗中积累的增长极限、发展泡沫,这些隐性的“多输”,又该由谁来买单呢?

    由此看,彻底改变建筑短命的现状,关键在于政府。如果政府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的信念,即便开发商将房子建得坚如磐石、固若金汤,面对无所不能的政府,恐怕也难免应声而倒的命运。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