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建筑短命源于GDP催命

2010年04月07日 14:25   来源:大河网   郭兵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表示,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而建筑寿命却只能持续25-30年。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4月6日中国日报)

    房价在日益高企,房龄却逐步缩短,或者说,多数人付出了一流的价格,却只能得到末流的房子,这样的反差无论放在谁身上,恐怕都难免产生透心凉的感觉。特别是对于那些按揭一族来说,可能房贷还没有还完,房子就已经寿终正寝了,更要命的是,这种灰色预期你可以预见,却无法更改,怎能不让人生出无尽的感慨与悲哀?

    好在政府要改变这种现状了,这不能不令人欢欣鼓舞。可再看后面的所谓“措施”,不免让人再次心凉:“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这怎么看都像是仇部长脱口而出的“逗你玩”游戏。建筑质量岂是政府一纸“号召”就能提高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哪个工地上不高扬着类似的标语?可真正将此铭刻在心里的又有几个?审批、监理、法律都无法实现有效约束,什么时候,房产商竟变得如此温顺,居然响应起政府的“号召”了?

    更为重要的是,以当前的现实国情看,各类建筑普遍短命的根源,更多的不在于建筑本身质量存在问题,而在于政府无序规划下的人为拆建,而这又是以发展经济、追求政绩为强大动力的。因而换言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建筑短命乃是源于GDP催命。

    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从福州台江区在发展的“大手笔”下,催生出史上最短命小学;到武汉洪山区为实现“多赢”,不惜对刚建成的别墅群拆而复建;再到日前正被热议的江苏扬州政府偷偷卖地强行拆迁,可以说,政府主导下的随意拆迁,几乎每天都在各地不停的上演着。这些动辄被政府强行拆迁的短命建筑,往往并不存在建筑质量问题,而是不幸沦为了地方政府在发展名义下的政绩牺牲品。

    可怕的是,地方政府对此非但缺乏应有的警醒,相反却保持着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天然底气。武汉洪山区的“多赢”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拆而复建虽属折腾,但却实现了村民利益、地方经济和商业开发等方面的“多赢”。这真是让人无语:且不论村民能否算作“赢家”,拆建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乃至暗中积累的增长极限、发展泡沫,这些隐性的“多输”,又该由谁来买单呢?

    由此看,彻底改变建筑短命的现状,关键在于政府。如果政府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的信念,即便开发商将房子建得坚如磐石、固若金汤,面对无所不能的政府,恐怕也难免应声而倒的命运。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何以如此短命    2010年04月07日
  • ·建筑短命源于城市发展误区    2010年04月07日
  • ·三关失守 建筑折寿    2010年04月07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