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近日从苏南带来消息,近年来经济稳步发展的江苏省常州市和北京市海淀区一起,自2008年5月以来,在国内率先开展“一张纸献爱心”公益活动。市民们积极响应,建立了3407个捐赠点,累计捐赠废纸4813吨,获得善款359万元,用以成功救治了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些患儿都生活于低收入家庭,由“一张纸”卷起的爱心潮温润而浩大,恩惠所致使他们接受手术,由此和健康的伙伴们一起扬起生命风帆。
这是一组动人的故事,美好地诠释了一个看似平凡的道理:人们从微小处着手,可以展现出博大的爱心。
一张纸,甚至是一张废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细微得有如尘埃。但是,无数充满爱心的人不嫌琐碎,将废纸聚集起来,就可以救治一个个濒临险境的心脏,使它们重新焕发活力。
中国有许多古语,深刻地阐明了从微小到博大的辩证关系。比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又有成语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都说明,要做成一件大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只要我们坚持做了,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看到大的成果。
30余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使我国许多地方富裕了起来,常州就是走在前列的城市。即使在这样的富庶之乡,由于存在不平衡因素,仍有许多低收入家庭,他们是社会慈善事业首先需要关照的群体。慈善事业要发展,固然要有高收入者的奉献,但更能形成声势和风尚的,还要靠千万普通公民的真诚投入。在奉献爱心上,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收入多少,人格的尊严都是平等的,每一份爱的奉献都彰显人性的力量。“一张纸献爱心”公益活动,之所以在常州深入人心,掀起了爱心的热潮,就在于它找准了社会正义的泉眼,所以一经流淌,就能汇成长流。
这项公益事业之所以能迅速深入人心、感动社会,还在于它踩准了当今社会的跳动脉搏,使人们在参与中体现了“慈爱、和谐、环保、节约”的理念。一张废纸,要是随风飘去,那是对环境的污染;把它汇集起来,就具有了循环生产和使用的价值,就能够体现爱心的力量。
在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普及的今天,社会用纸量非但没有减少,而是大大增加了。纸张是由树木等植物化成纸浆而制造出来的,循环使用纸张,就保护了地球上的绿色。这绿色要靠千千万万人努力才能保持和扩大。正在这个意义上,“一张纸献爱心”呼唤着全民参与、人人关心的慈善意识。既然常州开展这项活动两年来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果在更大范围里推而广之,一定会产生更加鼓舞人心的社会成果。
人类生活中并不全是阳光和欢笑,人们的慈善之心就是为了消弭灾难而产生而弘扬的。“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既然从一张纸做起就能够彰显人的尊严,我们就完全有理由做得更好,更持久。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