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张纸卷起了爱心潮

2010年04月05日 07: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钱 江

  本报记者近日从苏南带来消息,近年来经济稳步发展的江苏省常州市和北京市海淀区一起,自2008年5月以来,在国内率先开展“一张纸献爱心”公益活动。市民们积极响应,建立了3407个捐赠点,累计捐赠废纸4813吨,获得善款359万元,用以成功救治了4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些患儿都生活于低收入家庭,由“一张纸”卷起的爱心潮温润而浩大,恩惠所致使他们接受手术,由此和健康的伙伴们一起扬起生命风帆。

  这是一组动人的故事,美好地诠释了一个看似平凡的道理:人们从微小处着手,可以展现出博大的爱心。

  一张纸,甚至是一张废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细微得有如尘埃。但是,无数充满爱心的人不嫌琐碎,将废纸聚集起来,就可以救治一个个濒临险境的心脏,使它们重新焕发活力。

  中国有许多古语,深刻地阐明了从微小到博大的辩证关系。比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又有成语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都说明,要做成一件大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只要我们坚持做了,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看到大的成果。

  30余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使我国许多地方富裕了起来,常州就是走在前列的城市。即使在这样的富庶之乡,由于存在不平衡因素,仍有许多低收入家庭,他们是社会慈善事业首先需要关照的群体。慈善事业要发展,固然要有高收入者的奉献,但更能形成声势和风尚的,还要靠千万普通公民的真诚投入。在奉献爱心上,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收入多少,人格的尊严都是平等的,每一份爱的奉献都彰显人性的力量。“一张纸献爱心”公益活动,之所以在常州深入人心,掀起了爱心的热潮,就在于它找准了社会正义的泉眼,所以一经流淌,就能汇成长流。

  这项公益事业之所以能迅速深入人心、感动社会,还在于它踩准了当今社会的跳动脉搏,使人们在参与中体现了“慈爱、和谐、环保、节约”的理念。一张废纸,要是随风飘去,那是对环境的污染;把它汇集起来,就具有了循环生产和使用的价值,就能够体现爱心的力量。

  在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普及的今天,社会用纸量非但没有减少,而是大大增加了。纸张是由树木等植物化成纸浆而制造出来的,循环使用纸张,就保护了地球上的绿色。这绿色要靠千千万万人努力才能保持和扩大。正在这个意义上,“一张纸献爱心”呼唤着全民参与、人人关心的慈善意识。既然常州开展这项活动两年来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如果在更大范围里推而广之,一定会产生更加鼓舞人心的社会成果。

  人类生活中并不全是阳光和欢笑,人们的慈善之心就是为了消弭灾难而产生而弘扬的。“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既然从一张纸做起就能够彰显人的尊严,我们就完全有理由做得更好,更持久。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管理繁荣:中国经济的新挑战    2010年03月25日
  • ·中国真的变“傲慢”了吗    2010年03月19日
  • ·推动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    2010年03月11日
  • ·“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    2010年03月05日
  • ·活得更有尊严    2010年03月03日
  • ·高速公路能取代铁路吗    2010年02月2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