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日报海外版:弘扬中华文化 先得写好汉字

2010年03月27日 07:4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苏士澍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仅有的文化现象。五千年来,在不断地吐故纳新、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有些文化因素一直贯穿其中,成为民族的标志。这些标志传到我们这一辈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发扬光大。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艺术,就是典型的一例。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繁荣发展,书法事业日益兴旺,全国各个省市都有不同形式的书法组织,各种书画艺术类社团组织遍布全国,书法艺术刊物书籍层出不穷,各种书法艺术类院校不断培养大批中国书法的艺术人才,吸引广大民众投身于研习书法和创作中来。

    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书法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与我们成功举行北京奥运会产生的世界影响有着很大关系。在第29届奥运会中,艺术性地植入中国书法元素,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吸收中国书法篆刻元素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到上千件中国书法精品装扮奥运场馆,再到梦幻般地以中国水墨画卷形式贯穿整个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国书法以中华民族文化图腾般的核心形象,引起全世界几十亿人的强烈兴趣和普遍喜爱。这一切说明,中国的书法艺术正不断走向世界。因此,汉字书法艺术也是属于世界的。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这个以汉字为书写方式的国度中,随着电脑的普及,用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用毛笔写字的人就更少了。目前在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中能写一手整洁漂亮汉字的比例很低,更不用说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了。

    其实,汉字书法艺术不光属于书法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写好属于我们的、我们每日应用的汉字。发展提高汉字书法艺术,要从普及开始,要从写好汉字开始。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培养汉字书法艺术的师资力量刻不容缓。因为,写好汉字代表我们国人的形象。

    我曾建议教育部门可将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小学三、四、五年级可作为书法教育重要阶段。联合文化部、中国书协等相关部门组织编写教材,组织优秀的师资人才施之以教。大学也应该增加中国书法活动。有条件的院校增设书法艺术专业,培养书法艺术的高级人才。

    我还曾建议设立中国书法周。书法周设在每年9月的第一周。每年的9月1日中小学生开学,此时为暑期刚结束,开展书法周有助于调整学生的身心、精神、耐性及专注力,对于学生的德、智、体、美都有帮助。书法周期间,学校集中开展书法普及活动,社会书法团体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及文化交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效应。建议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推动中国书法周的开展。

    总之,推广写好汉字,是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要从年轻一代扎扎实实地做下去。让中国书法艺术的长河,有涓涓不息的源头,融汇在中华文明博大深雄的洪流中来,永久发扬光大。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文物出版社社长)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管理繁荣:中国经济的新挑战    2010年03月25日
  • ·中国真的变“傲慢”了吗    2010年03月19日
  • ·推动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    2010年03月11日
  • ·“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    2010年03月05日
  • ·活得更有尊严    2010年03月03日
  • ·高速公路能取代铁路吗    2010年02月2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