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年一次的“劳模年”,北京市总工会昨天宣布,北京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正式展开,今年本市首次将非本市户籍的劳动者纳入评选范围,在京连续工作满3年以上的劳动者可通过推荐或自荐的方式参选,但推荐人在评选前要举行事迹报告会或演讲会。(3月16日《京华时报》)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北京工作满3年以上的劳动者,包括贡献突出的外籍劳动者。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建筑工人、家政人员、企业员工等农民工,来北京投资创业的大、小老板,以及其他劳动者,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不分国籍,只要对北京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都有平等参加劳模评选的权利。
这种做法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巨大贡献的肯定,更是对普通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这是一缕“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公平正义之光。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值得期待。
长期以来,在一个地方的劳模评选中,本地户口一直是必要的前置条件。一些优秀的外来劳动者,因此被拒之门外。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城市中的外来劳动者越来越多,优秀外来劳动者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他们干最重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他们坚守在工厂、矿山等繁重的工作岗位,他们一样纳税。但户籍问题却如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活生生地将他们在劳模评选中分到“外来”一类。这是典型的劳模评选本位主义。这种做法不平等也不公正,既不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和谐社会建设。
今年,北京带头将劳模评选与户籍“剥离”,让我们“看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丝曙光”(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此事的评价)。我们期盼,各个地方能在北京的示范作用下,启动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把劳模评选、限价房购买、就医上学等依附在户籍上的福利待遇,逐步平稳地“剥离”出来,让更多的外来劳动者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让公平正义之光辉照如春日般温暖普通劳动者之心。这是普通劳动者所想所盼,也是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
劳模评选等福利待遇与户籍“剥离”,还是一个城市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具体体现。北京在今年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要成就这个目标,关键在人才。要有能力网络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有肚量包容各类人才,有举措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倾力为大都市大城镇建设添砖加瓦。笔者以为,做到这些首先要学会尊重人才,而尊重人才首先就是要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让他们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我想,北京带头将劳模评选与户籍“剥离”正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继续走下去,越来越多的“外来者”会成为城镇居民,农民也会在城里享受到平等的幸福生活。这必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