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潜伏》之语

2010年03月15日 08:25   来源:光明网   王呈伟
    从3月4日《文汇报》中了解到“2000年开始,国产电视剧产量猛增,2003年后连年过万集。中国成为全球电视剧产量第一大国,峰值时平均每天生产40集。不过,我国每年能消化的电视剧仅8000集。积压的电视剧年年递增,老片却在不断重播”。成为全球电视剧产量第一大国,这并没让人太感惊喜;因为一年播下来,能让大众记住的不过影视剧不过那么几剧,而且至今还在一些卫视重播着。这几天,还有两个地方卫视在重播《潜伏》,不晓得那些生产出来还没有和观众见过面的电视剧什么时候亮相荧屏。该文指出“业内人士提醒,目前的电视剧产量依旧过盛,只有不到20%的电视剧赚钱,10%左右收支持平,另有70%存在亏损。”

    有些数字确实让人触目惊心,这和“国家统计局不久前披露的,去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的感觉不一样;但同样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年年都有那么多电视剧获奖,什么金鸡、百花、华表,哪一个不颁得隆重而华丽?怎么评选出来的作品就那么耐不住观众看?一照面就没了下文呢!由此看出,给出电视剧评价标准的一方却代表不了观看电视剧主流阵容的观点,现实往往存在悖谬,一部电视剧刚一上映,马上就有人站出来叫好,而且占据主流媒体,张威造势。其实,评论这东西,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情感冷却,才会有真知灼见的结晶体显现。否则,就是对着蒸汽吹泡,吞云吐雾,自娱自乐故弄玄虚而已。因为一部好剧,一定要在编者的脑海里酝酿成熟,十月怀胎,方能正常分娩。否则对作品来说不是流产就是夭折。

    所以,悲者,中国时下之电视剧也。荧屏提供了如此充足的时空,国内拥有如此多的影视观众,却没有好电视剧呈现。热热闹闹的一年过去了,荧屏上映的居然还是前些年的《神医喜来乐》、《铁嘴铜牙纪晓岚》等老剧,反映出当下电视剧的窘境。其实反映当下人们生活状态的电视剧不是没有,有了又被指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就不给人看了。给大众看的电视剧,就应该尊重大众的话语权,只有把大众的意志纳入到评奖体制中去,才能激发影视人员创作出大众喜欢的作品。

    好的电视剧,总要给大众留下一些除了流行还能让大众记住的台词。比如《潜伏》这部电视剧,试选几句来鉴赏一下编剧在这方面的功力,且看下面几句话:

    “你断人家财路,人家就会断你生路。”这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狠话,在今天善良的人们听来也心惊胆战,这不止是哪个时代的声音,是在今天打黑除恶过程中着实让人领教的话。“两根金条放在这儿,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肮脏的。”贪官们总会给自己的腐败找一个合理的借口,有时还冠冕堂皇,把自己的贪赃枉法摆到了台面上还盛气凌人。“口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更是对当下某些腐败官员入木三分的写照,就像当下的“日记局长”,上午还在会场上给下属作报告,中午就做淫乱不堪的事。所以,老百姓虽然看的是电影,但关心的是当下的问题,让自己的情绪和困惑好有个寄托处。

    再看下边几句:“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黄金白银才是真的”;“鬼知道并不算是什么,人比鬼还鬼呢!”这些话哪里像是从上个世纪那儿传过来的?分明是出自今天某些人的口中!针对社会风气的反思更像是作者借影片里的故事在透视今天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面貌可惜没有能保持同步。虽说影片中的演员穿的是上个时代的衣服,但讲的是这个时代的话,揭示的是这个时代的问题,饱含的是当下大多数人的共同苦恼。

    试问那些大量积压的电视剧,看点究竟在哪里?除了题材雷同,就是一味儿跟风,没有一点新鲜感;更有甚者,连一点现实中的不足都不敢碰,就知道到古代题材中找安慰,现实中的人们只好压抑心中的郁闷,一直憋屈着;难怪看到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状态的《蜗居》就抓住不放,人们心中的郁结需要发泄呀!人的情感总要有宣泄的地方,这是合乎常理的常识。看过外国影视的观众都有感触,外国人讽刺的多是政府机构,调侃的多是警察;这里包含的思维是,生活中老百姓的苦闷应该在艺术作品里发泄,艺术是生活的反应,发泄与艺术结缘,这应该是最安全的途径,可一些主管部门怎么就意识不到呢?有什么可怕的吗?真正可怕的是一些权力部门对大众的言论只知道堵,不会倾听,不去疏导,防百姓之口甚于防川,这哪里有出路?

    当然,艺术作品不是不准歌颂崇高,但是要经过编者认真的思考和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提炼。你看《潜伏》中的句子就让人耳目一新:“悲伤尽情地来吧,但要尽快地退去。”这是对感情的一种真实表达,打上了今天这个时代理性的烙印,这比无情的政治有感染得多。革命“终结了爱情,但复活了生命”;这对战争中不断成长的革命者来说,是一种信仰和追求的真实表达,这确实是了不起的进步;而“有一种撤退叫胜利,有一种占领叫失败”;更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意志的体现,让人想到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气势熔铸在血液里,体现出传统题材在今天的社会变革中注入了恰当的时代元素,显得十分机智与亲切,自然而清新,保留住一种割不断的情怀得以延续。

    当然,剧中也不乏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经过时间沉淀之后的冷静:“战死之后,鲜花还是狗屎,谁也不知道。”像这样的话,即使是再冷酷一点,再尖刻一些,但是能拨动人的心弦:启发人反观自身,关注所处的时代,关心所归属的民族,即便是语气强烈了一点,又有什么承受不起呢?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