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掌声、为民声,声声入耳

——聆听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有感
2010年03月10日 09:59   来源:光明网   倪洋军
    万众瞩目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于3月5日,这个学雷锋的特殊日子里,顺利开幕了。在走过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迎来“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之际,侧耳聆听这一激动人心、振奋人心的开幕式,回荡在会场里和脑海中的歌声、掌声、为民声,声声入耳,让我们既看到了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不易,又看到了2010年的希望。

    唱国歌“唱”出了信心和力量。开幕式上,在主持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任吴邦国同志洪亮的提议声中,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列席这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齐唱国歌,会场上,响起了代表和委员共同发出的改革、奋进的声音,国歌声声,信心百倍,中国力量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在以往的全国“两会”开幕式上,采用最多的是奏国歌,而不是唱国歌,正因为是听而不是唱,一些人可能受不到太大的感染和太多的震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在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用鲜血换来的,每一句歌词都来自于每一个革命者的心血,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期盼和心声。正因为如此,改奏国歌为唱国歌,就是要让代表和委员从唱国歌的过程中感受两会的气氛,感受民声,体会民意,听到13亿人民对自己的期望,对自己的厚望和寄托。况且自己唱,可以让国歌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铭刻在心,重新拾起尘封记忆,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代表和委员的职责,建言献策,积极发挥重要作用。唱国歌唱出的是信心和力量,这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力量是天,这力量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鼓掌声“鼓”出了赞许和鞭策。在开幕式上,国家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秉承了过去报告一贯的虚话少、实话多;原则性话少、实在措施多的文风和传统。在34页报告过程中,代表委员们不吝掌声,总计给出了34次鼓掌。曾有统计显示,温总理2005年的报告赢得了32次鼓掌,到了2010年,给出的鼓掌多了2次。简单对比掌声多少,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分析下掌声的来历,却很有意思。在给出温总理的鼓掌中,礼貌鼓掌有3次;为去年所取得的不俗政绩,代表委员鼓掌7次;报告中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赢得3次鼓掌;报告涉及改革、政治等的内容,赢得8次鼓掌;报告的港澳台部分,赢得3次鼓掌。而温总理谈及的民生话题,却总计赢得了10次鼓掌,且次次分贝值不小。闯过了21世纪以来最难一年中的狂风巨浪,7次鼓掌是肯定和赞许。而10次涉及民生话题的鼓掌,则清楚表明,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民众对政府工作更有期待。10次鼓掌,既代表着代表委员对政府今年工作思路的赞同,更意味着一种激励,一种鞭策。特别是在提到“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时,代表委员们报以持续的掌声,在最后说到“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胜利!”时,全场报以持续热烈的掌声,一时间,会场内外的心绪沸腾了,信心更足了,力量更添了,幸福感也更强了。掌声连民声,掌声传心声。为自豪、为感动、为前景、为愿望、为赞许、为鞭策……掌声中,我们听到了改革奋进的春天的脚步声。

    为民声“为”出了责任和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精神所系。因此,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始终是第一主题,为民也始终是第一责任、第一精神体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民生的篇幅更长、政策更实、提法更新、标准更高、速度更快。一项项民生措施,汇聚成闪亮的民生新亮点。尤其是在措施的第六部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报告提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收入分配到三农问题。都是民生,政府工作报告用这么大的篇幅谈民生问题,显示出政府在民生方面付出的努力。在今年的报告里,本届政府更对政府工作的终极意义作出庄重承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和谐。这如一股强心剂,温暖心田。今年政府报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紧紧围绕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六大指数”有份量、有看头,相信老百姓的幸福感会不断增强。“有尊严”,最先出诸温家宝之口,是在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当时便让人耳目一新,被敏感的中外媒体争相报道。而今,这一崭新的提法,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从个性化表述提升为官方承诺,更让人心情激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管理改革、教育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这四大改革都是着眼于百姓的民主权利、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着深远意义。谋民之利,解民之难,排民之忧,扶民之危,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尊严,是政府的本份和责任,也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处处是民生,更有惠民之举,标准又有新的提高,从而让13亿民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