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他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2月8日《华西都市报》)
仔细品味温总理“让人民看到希望的教育”,我觉得应在以下方面认真落实。
“让人民看到希望的教育”就是公平教育、平民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特别是那些偏远山区和农村的孩子,他们不会因为地域的偏僻和家境的贫困而被拒之门外,不会因为社会地位的低微而被剥夺受教育权。教育资源就像盐和粮食一样,应成为每个孩子都能享受的公共品。当今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后,高价教育、贵族教育和不公平教育多了,“掏钱买分”成为教育常态,教育成了赚钱的道具。既得利益者将教育和利益捆绑在一起,教育市场纯洁公平的空气成为稀缺。
“让人民看到希望的教育”还是远景教育、和谐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创造活力,更有服务社会的品质和公民素养,他们不一定是学科上的佼佼者,却一定是人格和精神发展的优秀者。当今的教育已成了短视教育、失衡教育,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大学通知书,孩子成了书呆子。我们精心培养出的都是一些“专业化机器”,而不是充满激情和动感的人才。
“让人民看到希望的教育”还应该是群众的教育、草根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长期以来,教育如何办?多是专家、学者和主管部门的自我决定,完全将社会声音排斥到圈外,这就难免会产生一些主观思想、权力审美,各种教育政策产生“城市取向”、“富人取向”。群众是教育消费者,对于教育的思考和需求更能代表教育发展方向,代表最前沿的教育声音,将这种声音及时吸纳进去,问智于民,善待民意,对于教育政策应该是一种及时的补缺。
“让人民看到希望的教育”还应该具有高尚和崇高的职业精神,怀揣理想,洁身自好,时时刻刻给孩子一种真善美的精神熏陶,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很多教育工作者自己都缺乏对教育理想的笃信不疑,缺乏厚实的职业敬仰感和忠诚感。
总理的讲话是令人沉痛的批评,也是一种及时警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思考教育的公益本质、育人本位,淡化经济冲动,功利冲动,期待“让人民看到希望的教育”早日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