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反腐台历缘何久历不衰

2009年12月30日 13:10   来源:中国网   徐林林

  岁末年初,给大小官员派发廉政台历、反腐扑克什么的,大约在五、六年之前就不算新闻了。但,成都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市监察局从本月27日起,将自编的《2010年成都市廉政文化艺术台历》,陆续赠送给全市1万余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却仍有不可忽视的“新闻价值”。(12月28日 《成都日报》)

  所以这么说,大体基于两点:一是,从网上搜索获悉,与此相关的资讯,虽有3.8万余条,但成都此举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尚属首例;二是,在“形式反腐”等屡遭公众诟病的境况下,一个行政级别不低的纪委、组织部门,依旧把台历作为反腐倡廉工具,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事实上,对潜伏的贪官而言,监管部门靠“台历反腐”,连小儿科都算不上。不少贪官落马之前,讲起反腐理论来,一个个慷慨陈词,口若悬河,那架势几乎和中纪委官员、中央党校的反腐专家不相上下。廉政台历上的那些名言、警句,他们大多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常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听得下属们一愣一愣的,若不报以热锅炒大豆般的掌声,还真有点过意不去。至于走下主席台,他们又是一副怎样的嘴脸,这些年我们领教得够多的了。如果,某人连阳奉阴违都不会,在今天的官场还混得下去么?

  这两天,有条新闻再次突破公众反腐忍受底线:今年有15名省部级高官落马,创改革开放31年来的新纪录。(12月27日人民网)这十几个曾经位高权重的为官之人,都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文凭。若让其中的原浙江省纪委书记王华元担纲编本“反腐台历”,那肯定是小菜一碟。但问题是,如果连党纪国法都被置之脑后,这样的台历哪怕编印得再精美,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恐怕就是劳驾比尔.盖茨开发出一款“廉政超微电子软件”,将其植入某些官员的皮下组织,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向其大脑神经中枢发射“手莫伸”之类警示,也未必能阻止其中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疯狂敛财,或者色迷迷地地去与情人、二奶幽会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廉政台历所以走俏官场多年,关键问题在于,一些地方制度反腐做得很不到位,甚至存在明显漏洞,不得不做点好看而不中用的表面文章。

  末了,还有一句并非玩笑的话要说。成都市纪委、组织部门,与其花费几十万元公共资金印制廉政台历,倒不如在元旦或春节期间,用这笔钱组织当地基层群众代表打次牙祭。相关官员与他们一道边吃火锅,边倾听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收效无疑要实在得多!

(责任编辑:侯彦方)
延伸阅读
  • ·文强别墅成为反腐景点的警示    2009年11月16日
  • ·“喝酒请示令”(图)    2009年12月10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