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维权”是对体制孱弱的反讽

2009年12月29日 13:09   来源:中国网   佘宗明

  在宁波打工群体中,有位方姓打工者从2004年起,专挑“问题企业”务工,已连续将工作过的12家企业告上法庭,凭着钓鱼式维权方式,他屡告屡胜,被誉为“维权狂人”。(12月28日 浙江在线)

  钓鱼执法,因其“公权碰瓷”的本质,而饱受人们诟病;如今“钓鱼维权”被曝出,又刺激了许多人的神经,有人迅疾站出来对其攻瑕索垢,认为方先生所作所为实为“恶意、过度维权”,应遭道德声讨、舆论谴责。

  方先生“为打官司而去打工”,的确可算是“动机不纯”,从逻辑推演上,它还会造成恶性社会效果:“企业成鱼饵”的焦虑加剧,社会中信任匮乏更为严重。所以,从康德“目的与动机都得高尚”的道德观做判断,方先生的做法当遭抨击。

  但依笔者看,站在道德高地对“钓鱼维权”不依不饶,其实就是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道德洁癖。社会会出现“打假专业户”“维权专家”,使得职工的极端化维权,面临着道德与法律上的定性悖论,归根结底,离不开现行的维权机制孱弱、司法欠缺。

  继张海超“开胸验肺”、孙中界“断指控诉”事件后,农民工维权难的现状,一时间在媒体报道中形成了群景观。企业拒签合同、安全设施欠缺、工资拖欠、虐待员工等,伴随着“资强老弱”的话语不对等语境,侵蚀了农民工的权益,更将“弱势”标签贴在了他们意识里。在企业玩“霸王规则”,维权成本巨大,而自身又力量弱小的情境下,依法维权只能是“奢侈品”,让农民工们遥不可及。

  方先生带着“寻衅”性质的“边跳槽边打官司”,看似无理取闹,实质上却透着血泪的辛酸,让人五味杂陈。他的策略不乏投机成分,但比之无良企业的蛮横欺诈,它只是枚“轻磅炸弹”。在这种叫阵中,“好战”的骂名飞来不断,但企业也为违规操作,而付出了代价,同时还给意欲妄为的企业主们,敲响一记微弱的钟鸣。可以料想,当这种出于义举的“替天行道”远扬,许多农民工心中,该何其快慰。

  但面临多重困境的钓鱼维权,终难持久。方先生们没有三头六臂,现身每个幽暗角落;在众多道德卫士的群起攻击下,它也难以为继。如果企业的越轨,得不到法规、体制的现实约束,如果企业与员工间依旧强弱势分明,那么除了企业能洁身自律,农民工权利被当泥巴捏,就是常态。

  “钓鱼维权”是对现行维权机制孱弱的反讽。与其大棒压向以绵薄之力做抗争的个体,不如抱着体恤之心,对不合理的话语秩序、体制漏洞发难。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