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怎样听“话”

2009年12月04日 07:00   来源:人民日报   郝斌生
    一位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长达80分钟的讲话。实际上,他讲得不太好,讲稿冗长,脱稿讲的有些话不符合实际,台下秩序也有些乱。但在会后,还有人来拍马屁,说他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即兴发挥游刃有余,台下的嘈杂是因为被幽默的讲话激活了,交头接耳是在为领导的口才喝彩呢!

    这件事使人想到领导者所处的话语环境。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说人好话、爱听好话是人之常情。尤其对于领导同志,常常处于“好话”的包围中,敬语、颂词不绝于耳,而直言、忠告则寡见少闻。

    《战国策》中有一个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邹忌远不如徐公漂亮,但那些有私、有畏、有求于邹忌的人,却众口一词说他比徐公好看。故事警示人们,有些“好话”不止脱离现实,背后更有私利驱动。在天花乱坠的“好话”面前,领导者需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眼睛,独立的思考。反之,就容易被“好话”所惑,甚至沉醉其中,远离实际,造成决策和工作失误。

    当然,我们并不全盘否定那些赞扬领导者的好话,有些好话说得中肯、实在,是干部群众掏心窝子的话,被誉者也当之无愧。但即便对这种货真价实的好话,领导者还是要加以过滤分析,引发深思,以之作为推进工作的鼓励和鞭策。

    善听“好话”之外,还要善待“坏话”。尽管我们早已告别了因言获罪、以言治罪的时代,但仍有个别地方不时上演着不让人批评的闹剧。忠言逆耳,尤其是讲给领导者听,在一些地方或单位仍然需要鼓起勇气,冒着风险,以致造成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讲真话在私下场合,讲套话在公开场合;当面把领导捧到天上,背后又骂声不绝。

    领导者怎样听“话”,既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广开言路,事关国之兴衰、民之福祉,善纳人言体现为政者的襟怀和品格。我们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说话氛围,让人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要让人说话,千方百计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平台,使群众对政府、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有发表的渠道、被采纳的机制;要容人说话,培养纳言的气量、雅量,做好承受批评指责的心理准备,不要一闻批评之声就跳将起来,杀将出去,追查追究;要有制度保障说话人权益,说得好、提得对,给予激励,说得不好甚至不正确,也不能揪着不放,兴师问罪,打击报复。

    说者有心,听者更要有心。只有领导者虚心听言,诚心纳言,人们才会真心直言,吐露真言。二者相互作用,良性循环,才能共同创造实事求是、风清气正的话语环境。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