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多拔多种”乱象 守护老年人口腔健康

2024-09-13 11: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媒体日前调查发现,部分口腔医疗机构在宣传时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全口拔牙、当天种植”,致使一些老年人落入陷阱。浙江省永康市一网友反映,其父亲在当地某口腔医院一次性拔除23颗牙齿,并在同日种植12颗牙齿。随后疼痛不止,13天后心搏骤停死亡。针对此事,当地卫健部门已介入调查。北京市某口腔医院的刘医生曾接触过一名老年患者,只需拔一颗牙治疗,但再次接诊时,发现这位老人的29颗牙齿被当地某口腔诊所全部拔掉,装了全口假牙。之后老人身体一直不舒服,人也瘦得完全脱了相。

  警惕新型“坑老”套路

  一般来说,拔的牙越多,病人疼痛反应越大,术后感染的概率也越大。忽略患者实际需要、一味宣传“多拔多种”,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过度医疗或不当医疗,不仅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更毫无医德可言。若一些老年患者身体承受能力不足,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详细

  这种乱象若不能尽快得到治理,可能变成一种新型的“坑老”套路。老年人的牙病多,但防骗意识和能力较弱,几句好听的宣传用语,一番嘘寒问暖的话,就可以让一些老年人张开嘴巴任人拔牙种牙。过去子女们主要防范保健品推销人员忽悠老人,现在一些非正规医疗机构的牙医工作者也应该成为防范对象,说不定子女们一不小心,自家老人的一口牙就被突然拔光。【详细

  加强口腔医疗监管

  整治过度拔牙乱象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口腔医疗行业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严格审查口腔机构宣传内容,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口腔医疗协会也有必要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培训,让医生的行为符合规范。【详细

  不良口腔诊疗机构胡乱拔病牙、装假牙的背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证照不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违规发布医疗广告、过度治疗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行为通过监管不难发现。同时,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支持患者及家属积极举报,勇于维权。对查实的举报,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严惩。【详细

  提高老年人口腔保健意识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缺牙问题严重,人均缺失牙齿7.5颗,只有18.3%的人牙列完整;在65岁至74岁老年人中,牙周健康率仅为9.3%,恒牙患龋率达98%。受到口腔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提高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详细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专门的老年人口腔健康服务机构和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便捷的诊疗服务。同时,应加强宣传,向广大老年人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揭露不良口腔机构的欺诈手段,引导老年人选择正规、专业的口腔诊所就诊。【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红网、广州日报、羊城晚报)

  V视角:

  @6295141:一次性拔20多颗牙齿是高危行为,医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每一天美一天8888:不良机构为了赚钱已丧心病狂……

  @橙之芙微:把正常牙都拔了,搁这儿上刑呢?

  @eyesin7up:一个敢拔,一个敢同意……

  @十片大好:立拔立种只适合少量牙。

  @胖胖的jun姐:我之前在大医院要求两颗智齿一起拔,医生都没有同意。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些患有牙疾的老年人因求医心切,加上信息不对称,很容易落入“多拔多种”的圈套。守护老年人口腔健康,既要让监管“长牙带刺”,加强行业自律,也要大力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提升老年群体辨识能力。无论在何消费领域,老年人都不是“唐僧肉”,我们绝不能任由不良商家或机构肆意嚣张。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整治“多拔多种”乱象 守护老年人口腔健康

2024年09月13日 11: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媒体日前调查发现,部分口腔医疗机构在宣传时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全口拔牙、当天种植”,致使一些老年人落入陷阱。浙江省永康市一网友反映,其父亲在当地某口腔医院一次性拔除23颗牙齿,并在同日种植12颗牙齿。随后疼痛不止,13天后心搏骤停死亡。针对此事,当地卫健部门已介入调查。北京市某口腔医院的刘医生曾接触过一名老年患者,只需拔一颗牙治疗,但再次接诊时,发现这位老人的29颗牙齿被当地某口腔诊所全部拔掉,装了全口假牙。之后老人身体一直不舒服,人也瘦得完全脱了相。

  警惕新型“坑老”套路

  一般来说,拔的牙越多,病人疼痛反应越大,术后感染的概率也越大。忽略患者实际需要、一味宣传“多拔多种”,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过度医疗或不当医疗,不仅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更毫无医德可言。若一些老年患者身体承受能力不足,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详细

  这种乱象若不能尽快得到治理,可能变成一种新型的“坑老”套路。老年人的牙病多,但防骗意识和能力较弱,几句好听的宣传用语,一番嘘寒问暖的话,就可以让一些老年人张开嘴巴任人拔牙种牙。过去子女们主要防范保健品推销人员忽悠老人,现在一些非正规医疗机构的牙医工作者也应该成为防范对象,说不定子女们一不小心,自家老人的一口牙就被突然拔光。【详细

  加强口腔医疗监管

  整治过度拔牙乱象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口腔医疗行业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严格审查口腔机构宣传内容,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口腔医疗协会也有必要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培训,让医生的行为符合规范。【详细

  不良口腔诊疗机构胡乱拔病牙、装假牙的背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证照不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违规发布医疗广告、过度治疗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些行为通过监管不难发现。同时,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鼓励支持患者及家属积极举报,勇于维权。对查实的举报,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严惩。【详细

  提高老年人口腔保健意识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缺牙问题严重,人均缺失牙齿7.5颗,只有18.3%的人牙列完整;在65岁至74岁老年人中,牙周健康率仅为9.3%,恒牙患龋率达98%。受到口腔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提高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详细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专门的老年人口腔健康服务机构和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便捷的诊疗服务。同时,应加强宣传,向广大老年人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揭露不良口腔机构的欺诈手段,引导老年人选择正规、专业的口腔诊所就诊。【详细

  (以上综合南方日报、红网、广州日报、羊城晚报)

  V视角:

  @6295141:一次性拔20多颗牙齿是高危行为,医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每一天美一天8888:不良机构为了赚钱已丧心病狂……

  @橙之芙微:把正常牙都拔了,搁这儿上刑呢?

  @eyesin7up:一个敢拔,一个敢同意……

  @十片大好:立拔立种只适合少量牙。

  @胖胖的jun姐:我之前在大医院要求两颗智齿一起拔,医生都没有同意。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些患有牙疾的老年人因求医心切,加上信息不对称,很容易落入“多拔多种”的圈套。守护老年人口腔健康,既要让监管“长牙带刺”,加强行业自律,也要大力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提升老年群体辨识能力。无论在何消费领域,老年人都不是“唐僧肉”,我们绝不能任由不良商家或机构肆意嚣张。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