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头部主播频繁“翻车”,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直播电商市场发展和规范之间的不平衡。针对直播电商行业的相关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实践探索。头部主播在行业内具有“标杆效应”,除了监管部门已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外,平台也要将管理前置,对头部主播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头部主播不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更要对消费者负责到底。
头部主播“疯狂小杨哥”最近“有点烦”。先是他曾经带货的“问题扣肉”和“假茅台”再成热点,另一位头部主播“辛巴”即使被平台“封号”也要和他“互撕”,锲而不舍地向相关“受害者”支付“行业慰问金”;职业打假人王海又进行“补刀”,曝光“疯狂小杨哥”带货的一款牛肉卷并非其所声称的“原切”;紧接着,“疯狂小杨哥”最新销售的一款“高端月饼”被指产地造假,遭到大量退货……
近年来,不少“网红”乃至影视明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直播带货的行列中来。随着直播电商市场从2017年的百亿元规模暴增到2023年的数万亿元规模,那些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头部主播,也依靠高额坑位费和高比例抽成佣金等方式赚得盆满钵满。没有线下中间商“赚差价”,头部主播及其公司成了新的中间商。“流量变现”在头部主播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原本籍籍无名的主播能升级成为头部主播,当然有其过人之处。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头部主播带货“翻车”的新闻越来越多地成为舆论场中的热点。“疯狂小杨哥”并非个例,其背后则是消费者权益保障的问题。头部主播频繁“翻车”,也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直播电商市场发展和规范之间的不平衡。数据显示,近五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增长10.5倍;同时,投诉举报的增幅高达47.1倍,明显高于传统电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直播“带假”,主播岂能“无损”
更应关注“主播互撕”背后的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