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叫好

2009年11月14日 08:12   来源:解放日报   
    近期以来,公共事件不少,公众关注焦点连连。面对群众的关切,本市一些相关领域的领导干部主动回应市民关心的热点,在第一时间发出解疑释惑的声音,面对面回答群众询问和媒体采访,起到了明晰事实、说清真相、澄清疑虑的积极作用。尽管舆论之中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也有人认为回应还可以更“解渴一些”,但这种直面回应群众关切的主动性,却已足以让我们为之叫好。

    回应群众关切,一定要及时。公众事件一旦发生,群众往往急于了解真相,舆论往往会各抒己见,各种“小道消息”也会不胫而走。如果我们不能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加以说明,“大道”不畅之时,各种飞短流长就会满天飞,公众也会陷于“信息焦虑”之中。在这方面是不乏教训的。过去曾经有过一些公众事件,热点已经酿成,舆论已经哗然,但是负责的部门却一言不发、三缄其口,这种“失语”和“缺位”造成的真空,使公众甚为疑惑,令舆论莫衷一是,各种猜测和“判断”交织出现,结果离真相越来越远,甚至传言越来越离奇。待到“有关部门”猛醒过来,“亡羊补牢”之时,社会意见早已形成,已经十分被动,甚至再也难以澄清。因此,对于公众事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第一时间发声,有的可能不那么周全,那也不要紧,可以逐步讲清,这总比“失声”、没有反应要好。

    回应群众关切,一定要主动。主动,就是要积极面对舆论,决不要躲躲闪闪,决不要退避三舍,决不要畏首畏尾。有的同志很怕面对舆论,很不愿接受采访、发表意见。怕什么呢?无非是怕说错话。其实这种怕,说到底还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宗旨意识淡薄的表现。公众事件往往涉及到相当多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最需要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如果这种“知情权”不能维护和满足,老百姓就不知何去何从,不知道自己如何应对,不知道怎样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这种情势下,如果我们还是只考虑自己的“形象”和自身的荣辱进退,能避则避,能躲则躲,不出来说一句明白话,那就是置公共利益于不顾。这是在多元开放时代的严重失责,暴露出来的是宗旨意识问题。所以,面对公众事件,面对群众关切,我们的“有关部门”尤其是负责同志,一定要丢掉“怕”字,以勇于负责的态度,勇敢地、主动地出来回应。

    回应群众关切,一定要与群众面对面。“直面”群众,“直言”回应,能否做到这两个“直”,是考验我们的干部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一要求实为本,坚持实事求是。有的同志不愿与群众“面对面”,从深层讲往往是因为“不唯实”,不愿将真相和盘托出:或者遮遮掩掩,说一半留一半;或者欲言又止,缺乏坦荡之心。其实我们如果是为群众谋利益,又有什么不能如实告之、倾心相诉的呢?如果是有问题,那也是明摆着的,靠遮掩最终是盖不住的。二要有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就是科学,科学最能说服人,最能讲清事情。如果我们缺乏专业知识,甚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只能越讲越糊涂,越讲越破绽百出,也经不起群众的质疑和询问。

    另外,还要有群众语言。云遮雾罩、官腔十足,群众听不懂,也不要听。现在我们有些干部,本来来自群众,但官当久了,反而变得不会“说话”,尤其是不会跟群众“说话”了。他们不习惯于说“大白话”,更不善于与老百姓促膝谈心、与媒体推心置腹。这不是个小问题,既是丢掉了群众路线这个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又是执政能力衰退的表现,应当引起我们注意。所以做到“直面”、“直言”,对我们不少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尤其是一个考验、一种锻炼、一大鞭策。

    及时主动回应群众关切,不是一件小事。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现在是在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多元态势下执政,是在人民群众对于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诉求日益高涨的开放社会中执政,我们要尽快学会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尽快学会“面对面”地“直面”群众、“直言”不讳,尽快掌握“应对公众事件”这个新时期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本领!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