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粮油肉蛋价格全线上涨,随着中秋、国庆假日的临近和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物价问题魅影再现。有关部门近期多次“约谈”食用油企业,显示对于物价稳定的高度关注。
虽然8月CPI重回“2时代”,但全年CPI涨幅预计在3%以下,我国通胀压力已经大幅减轻。如果说2010年底至2011年通胀高企,有关部门施用“限价”、“打击投机炒作”等猛药取得较好的调控效果;那么,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对于物价的市场调节能力应该更有信心和耐心,尽量避免“有形之手”对于价格的直接干预。
当然,对恶意哄抬物价和串谋涨价、垄断性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应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供需缺口、成本推动、流动性过剩等都会推动物价上涨。虽然最近市场上传出不少有关价格调控的声音,但本周豆类期货价格依然大幅上涨,显示出市场力量之强大。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偏低,持续稳步上涨是长期趋势。由于原料、人工等成本大幅攀升,很多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是成本推动型的,还有些是周期性、恢复性的。对于由此带来的食品价格上涨以及消费者生活成本的提高,似应适当提高容忍度。
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如果用行政手段压制价格的合理适度上涨,一来可能造成市场主体“用脚投票”,继而造成后期供给不足,虽然价格一时被压住了,却埋下报复性反弹的种子,实际上是放大了价格波动;二来可能造成市场信号失真,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伤及市场的微观基础。
此外,价格干预还会扭曲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农产品及食品为例,整个产业链牵涉农民、收购商、加工企业、经销商、消费者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这些主体通过博弈形成良性的利益联结机制。若过多用行政力量限制终端产品的价格,食品加工企业和经销商可能会向农民转移成本和风险,最终不利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
有学者指出,要抓住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相对宽松的机遇,减少农产品价格扭曲,逐步建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接轨机制,引导农产品价格回归市场均衡水平,尽可能避免对农产品采取行政性限价措施,进一步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今年的经济工作更强调“调结构”,价格调控还应更多地放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结构的调整上。去年多部委陆续出台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措施,包括推进农业产业化、减少流通环节、建设信息平台等,都是对于稳定物价具有长期意义的良策,应该坚持落实执行。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