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制造业撤离中国回流美国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2012年09月06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开始反思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制造业增长和出口推动型增长。

    美国反思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购买美国货”、“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为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还通过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

    今年以来,这些政策正在逐渐体现出效果。据波士顿咨询公司调查分析,运输、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的制造业都将回归美国,涉及产值约占美国从中国进口额的30%。这项调查显示,美国制造商高管中,37%或计划从中国撤出或正积极考虑之中,营收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中,这一比例升至48%。而根据制造商协会的预计,美国制造业将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4%和3.5%,高于同期美国GDP增长预期。

    今年以来,美国在华企业也纷纷响应。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将部分产品从中国多家代工工厂撤回本土生产;福特汽车公司又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中国和墨西哥迁回美国;星巴克也把其陶瓷杯制造从中国撤回美国。许多“中国制造”正逐渐变成“美国制造”。7月份,国际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也宣称,将在今年年底前关闭其在华最后一家直属工厂。

    制造业无法大规模回流美国

    但以上政策并不足以吸引制造业大规模回流美国,毕竟美国制造业成本要远高于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事实上,制造业回流美国还有另外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页岩气革命”不仅改变了美国能源格局甚或全球能源格局,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这场源自美国“静悄悄”的能源供应领域的革命已经进行10年之久。10年前,并不存在对页岩气的开采,而今天这已占天然气开采量的1/4。美国能源署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0%。

    页岩气领域的繁荣并不仅仅表现在能源行业本身,它会为整个美国经济带来显著影响。首先表现在美国能源价格不断降低;其次还会表现在美国出口领域。既然被称作“革命”就必然有革命性的结果:美国天然气价格从2008年中期的每千立方英尺14美元创纪录价格跌到目前的2.9美元。相反,欧洲人要支付将近5倍于此的价格。

    美国能源领域的这种革命性变化,近来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德国《世界报》、法国《回声报》、日本《朝日新闻》以及荷兰的媒体和专业人士纷纷发表文章进行分析。他们均认为,这种对工业领域而言的巨大成本优势,是制造业回流美国的主因。

    这种能源成本优势,不仅吸引了美国工业企业的回归,还吸引外国企业到美国开设工厂。例如,德国《世界报》7月22日题为“美国面临巨大原材料革命”的文章披露,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最近宣布了相应计划。

    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正用土地财政的方式不断推高地价并全面推升商业和工业生产成本,“驱赶”和“猎杀”中国的制造业。

    过去多年来,中国一些地方政府用土地财政代付企业地租和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这种优惠政策加上中国巨大的要素价格优势形成了天下无敌的“中国价格”。而如今这种优势几乎荡然无存了。

    中国一些地方政府采用预算外土地财政方式攫取资金去经营城市和搞城市基础建设,这种“方式”的实质就是,用增大整个社会经济成本来搞城市化。这相当于以牺牲尚未完成的工业化为代价,去加速、超速进行城市化进程。这种完全不顾“量力而行和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说得好听是透支未来,不好听就是窃取未来。这是典型的伪城市化。

    这种伪城市化模式的弊病在于,用计划经济土地二元制与香港殖民地留下的批租制进行拼装组合,即低价“强征”农民集体用地再高价卖给开发商。

    一些地方政府不断地推高地价、拉高房价,与银行信贷资金“合谋”使劲吹大房地产泡沫,造成整个社会与经济成本全面急剧上升。而房地产泡沫像吸血鬼一样不断从制造业吸取资金,并使得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不断挤压制造业微薄的利润。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不断用“强征”的方式大量囤积土地,再用这些囤积土地进行融资,又形成土地金融。这几乎就是地方政府开办的“土地银行”了。

     2004年,中国出口增长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幅达35.4%。之后,制造业成本一直在全面上升——制造业平均工资上涨超过150%,地价上涨超过70%,人民币升值接近30%。

    这些都无疑是向制造业宣告:把土地都腾出来吧!因为你们已经无利可图了。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曲子:中国城市化与房地产相拥抛弃了工业化

 

曲子: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 人民币投资的多重收益机会

 

曲子:美国页岩气公司股票更值得中国投资者关注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