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起点”必须“支点”撬动

2012年09月03日 07:44   来源:红网   赵茂盛

  异地高考方案获批,让务工随迁子女看到了漂浮不定的升学立足之地,也可以放下驿动的心,暂时拍拍学海无涯苦作舟落下的灰尘。

  昨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对于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提出了明确规定,给各地订出最晚时间线: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9月1日《京华时报》)

  现实终归是事实,希望的起点达到期盼的终点,还需要中间的“支点”。令人担忧的是,异地高考虽然划定了各地方案的最终时间表的“起点”,却没有规范异地高考方案落实的“支点”。没有统一规范框架,没有落实责任追究的可操作流程,一味强制各省按时出台各自为政的方案,最终能否实现异地高考竞跑比赛的效果和目的,让人怀疑和纠结。

  现状是,异地高考作为被舆论关注的改善外来工子女的一项惠民工程,虽被某些省市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被高喊成响应国家与民众诉求的口号,准备出台相关政策,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处于四处观望和原地踏步的窘迫局面。比如山东省准备后年起实行非户籍准入;广东省试行在输入地高考;福建省正在研究具体实施方案等,都说明异地高考并不是国家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存在许多户籍制度和地域观念等余留下来的局限性难题,最终挥之不去的根源,无非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

  其实,从媒体报道的关于“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的字里行间中,可以咀嚼出异地高考方案,存在“原则上”或“防止”上的可扩展延伸和具有约束性的一弛一张弹性空间,存在没有统一性就没有规范性的可钻空子的方案漏洞。说明实行异地高考方案存在起草中的底气不足,预期实现的约束力和监管力也就显得苍白乏力。

  对于异地高考不能误读。异地高考并不是对外来子女就学的放开,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解决务工随迁子女的就学考试的方便问题,无需让地方官员和当地民众产生对外来户抢教育资源、抢福利、抢生源等的焦虑,而需要官员在执政观念上树立普遍惠民意识,从宣传上纾解市民压力,从政策上平衡好外来与当地居民在惠民上的增减有度的均衡点。也就在考验领导层如何科学规划和理性把握好决策,将惠民政策从闭门造车的“起点”落实到普遍惠民的“支点”上。

  当然,下决心进行一项涉及众多利益的改革,不是纸上谈兵的一蹴而就,是个必须遵循自然、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技术活。要规划好为民谋利“起点”的信心,就得树立共同富裕的“终点”决心,更得找到“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支点”。也就需从诸如异地高考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等惠民的“起点”做起,通过改革创新的“支点”去实现“终点”。

  如果地方政府,抛弃了地域小集团利益纠葛,舍弃了官员短暂利仕途益,树立了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那么也就找到了撬动民生发展的“支点”,实现异地高考从“起点”到“终点”的目标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