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顶尖名校的本科生源质量,按照分数首次进行了排名。此榜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完成的《2005-2010年“985工程”大学本科生源质量统计分析》,发表于最新一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该榜显示,985工程大学招生质量综合排名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居前三;文科生源排名的前三名为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理科生源排名的前三名则为清华、北大、上海交大。(8月25日《长江日报》)
这份榜单是怎样排出来的?据报道,榜单的制作者选取2005~2010年39所“985工程”大学在全国31个省市的招生录取数据,依据各校文理科统计录取均分、分省计算单科录取线差,并利用单科录取人数做加权累加,得出了39所“985工程”大学6年间招生质量排名及其文、理科招生质量排名。
原来完全是按照高考录取分数排行。而高考分数就能代表生源质量吗?根据世界名校的招生评价标准,统一的学业测试成绩,也是大学评价学生素质的一方面指标,但是,其所占权重并不高,只有25%左右,除学业成绩之外,大学评价学生的指标还有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社区服务、大学面试考察、多元化因素等。这样的多元评价,富有大学的个性,同时也引导基础教育开展多元教育、个性教育,而不是仅仅围绕应试做文章。显然,只用单一的分数来评价生源,是不科学的。
对此,别教授表示:“生源质量的确不能与高考分数画等号,但是,在目前的高考招生体制下,以高考录取分数作为衡量依据具有合理性。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自主招生的尝试,但由于各校自主招生的方式、方法不同,加上很多学校自主招生也是以高考为基础,因此用高考录取分数作为衡量生源的质量标准,在现阶段是有指导意义的。”
笔者不反对高考分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生源素质,可是,必须注意的是,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下,就是按录取分数评价学校,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因为学校的录取分数还很大程度与录取制度有关,并没有反映一所学校的真实竞争力。国外大学的招生,实行学生和学校完全的双向选择,一名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再来选择大学,因此,大学的质量、服务将直接影响到生源的选择。针对这种录取制度,大学录取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学学业表现,才有价值作为评价生源质量的因素。而我国大学的招生不是自主招生,现行招生制度之下学校的竞争是不平等的。
举例来说,研究报告称,“比如,地处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本地的生源质量也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弱。”从每年高考录取分数看,表面上是这样,可是,在高考集中录取阶段,北大和清华在是安排在零志愿录取的,在北大和清华录取结束之后,才开始提前批和第一批的录取,因此,有相当部分可以上复旦和上海交大的学生,都在零志愿报考了北大和清华。按照这种录取规则,北大和清华在上海集中录取阶段的分数必定超过复旦和上海交大,否则他们都没有了面子。这种招生录取规则,已被教育界人士批评为“掐尖”,可研究人员似乎忽视了这种制度安排。
报告还发现,“2005~2010年各‘985工程’大学生源质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每年的生源质量排名与各自的总体质量排名有一定相关性。”众所周知,我国高考集中录取现在实行等第志愿和平行志愿,在等第志愿填报中,第一志愿填报十分关键,因为按照录取规则,第一志愿如不能被录取,被第二志愿院校录取的希望就很渺茫,在这种录取规则之下,一所学校的录取经常出现“大小年”情况——去年分数低,今年分数就有可能高,这种录取分数波动,根本反映不了学校质量的变化。实行平行志愿,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其投档规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集中投档,一次集中录取”,每一考生只有一次成功投档的机会,所以,还是有少数学校会有大小年情况,另外,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还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加大了学校与分数的对应关系。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就是在利用制度抢高分学生,而不是用自己的教育质量。学校之间没有平等的竞争,包括在自主招生中,也是如此,由于自主招生还是和集中录取制度嫁接,因此自主招生的学生选择学校的权利没有增加,众多自主招生高校还把录取优惠作为抢生源的手段,要求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承诺报考本校,所以,当下的自主招生没有走出分数至上的传统思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研究者还以分数作为标准来制作大学生源质量的榜单,只会进一步引导大学关注录取分数,把工夫花在怎样招到高分学生而不是适合本校的学生身上。再就是,在打破分数单一评价体系的教改背景中,再拿录取分数作为依据为大学排行,并不能指导大学按教改精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而会继续在高考录取分数上做文章,以为抢到高分学生,就是抢到好生源。而且,这种按高考录取分数高低排序的做法,还无视一些优秀学生放弃高考、放弃内地高校的事实,在大批优秀学生在高考报名前就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在高考后选择去港校读书后,内地高校还依旧按录取到的学生的分数排“江湖座次”,实在令人叹息。再怎么排,排出的也是二流排行榜。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