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排行榜”中的善意不应被否定

2012年08月20日 13:05   来源:东方网   周稀银

  上海轨交警方近日在网上发布乞讨排行榜,其中排名第一的何姓乞丐4年被抓了309次,至今仍在地铁线内乞讨。轨交警方此举引起争议。有人认为乞丐盘踞地铁钱,确实影响容市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人称,穷人行乞系生活所迫,何必跟他们为难。

  其实,这则新闻最早在8月17日即在各大媒体上“发酵”,我留心了一下相关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声音,不仅指责警方是在拿乞丐“示众”缺乏城市温情,而且还认为其带有强烈的标签污名和排斥偏见,一时“何必要为难穷人”成为“压倒”警方所为的力量。那么,上海轨交警方真的完全错了吗?这个“乞丐排行榜”真无善意吗?

  “我们不是没有慈善之心,而是缺乏鉴别乞讨者真伪的能力”,这几乎就是更多人面对乞讨者的困惑。而现在警方从更为专业和权威的角度,帮助公众完成了鉴别,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排行榜中的“三甲”如此频繁地“被抓了再乞讨乞讨了再被抓”,但警方并没有真正剥夺他们继续行乞的权利,所谓的排行榜无非是在提醒公众加以识别。我想,这个乞丐排行榜非但不是在为难穷人,相反,会让爱心人士将善款集中到那些真正的穷人手里,一旦职业乞讨者被公众有所排斥,不仅可以敦促他们回归正常的自食其力,而且会腾出一定的空间让那些的确走投无路者得到相应资助,还可以减少公众对乞讨者的顾忌,从而减少他们善心被骗的概率。

  同时,警方公布这个乞讨排行榜绝非是在为难穷人。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警方公布的这些“三甲”者及其家庭不对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中,看出他们已经远非是穷人,至少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回归社会自食其力的能力,难道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就该永远乞讨为生吗?全国那么多的残疾人朋友选择的不都是更为尊严和体面的生活方式吗?何况,警方也好,其他相关部门也罢,即使对他们实施了多次的执法和收容,但并没有对他们实施任何的处罚和打击,其中的善意与容忍难道要被一概否定吗?

  另一方面,这个排行榜还赋予了公众举一反三的空间。比如,乞讨中的孩子频频成为“先锋队”,那么其中到底有没有被成人控制为乞讨工具的?即便这些孩子都是被真正的父母带着乞讨,但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上考量是否该加以干预?如果真是生活确实到了走投无路地步而举家乞讨还算情有可原,但如果是以此为职业,甚至变相虐待和逼迫孩子乞讨,警方即使不加以处罚,难道适当地发布一下信息都不行吗?而事实上,控制未成年人进行乞讨、盗窃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年被警方打击和法办者并不少见,也足以引起社会的反思。即便是真穷人,拿自己的孩子做乞讨道具(不排除有人故意损害孩子肢体制造残疾),难道不该加以干预吗?同时,我们还该注意,一个妇女或者一对夫妇带着两三个、甚至更多孩子乞讨,其中不仅有计划生育管理的舞台,还有职业犯罪的倾向,难道不是吗?

  所以,我们还是不要以“乞讨排行榜”的局限性而一概否定其客观性,还需吸取其中的善意与提醒。城市当然应该容忍穷人乞讨,但也不要纵容伪穷人肆意伤害公众的善心,更不可对于类此职业犯罪一概不予重视。一言以蔽之,乞讨者的困境需要全社会关注,但“乞讨排行榜”中的善意也不要被全盘否定。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