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家派出所发布了一个乞讨排行榜,对常在地铁中乞讨的人进行排名,22岁的人何某以309次位居第一,文盲,有残疾。88岁的陈老太以302次暂列第二。近期,上海警方加大打击地铁行乞行为的力度,一个派出所更在日前推出微信举报行乞试点。(8月18日人民网)
乞讨现象确实让人头痛。衣衫褴褛、邋遢不堪、散发着臭味的乞丐与一个整洁繁华的大都市格格不入,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刚下车,有乞丐就把你的大腿抱住,不给钱不松手。正在津津有味地就餐,突然一个脏兮兮的乞丐出现在你面前,不是要钱,就是要吃的。身着一身干净的衣服乘坐地铁,本来拥挤的空间,臭味迷漫,一个乞丐向你伸手要钱。刚打扫干净的街道,过不了多久就被乞丐弄脏等等。
如何看待乞讨。有的乞讨是有组织获取暴利的非法手段。据媒体的报道,有的地方乞讨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是幕后有组织利益链。通过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暴力乞讨,俨然成了一种“抢劫”,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乞讨。有的乞讨却是职业乞讨,以乞讨为生,将乞讨作为一种职业,有手有脚,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有的乞讨,确实是生活所迫,不是身体残疾,就是无依无靠,大多有逼不得已的各种苦衷,没有生存的能力,只能靠乞讨为生。前两种乞讨,随着打击力度的不断增强以及人们辨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已经逐渐失去市场。而现实中,更多的是第三种乞讨,更多被人们定义为“弱势群体”。
乞讨现象是对城市的考验。要想彻底解决乞讨现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城市的管理者也两难,城市既不能对乞讨人员采取驱赶、暴力等不人性化手段,又不能放任乞讨行为。为了解决好乞讨问题,绞尽脑汁,也没找到更好更合理更有效的办法。乞讨者,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地方,物质丰富,留给乞丐的资源也相对较多,所以多数乞讨人员都选择较发达的地方落脚,蜂拥而至。应该大力探索乞讨行为的有效解决办法。如可以采取顺藤摸瓜,将乞讨人员的来龙去脉摸清,将乞讨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分流,分散建立乞讨人员的救助站。大力支持救助站、养老院等的建设和资金投入,各地将自己的乞讨人员进行合理安置,减轻乞讨人员过分集中带来的压力。
上海一派出所的做法。一方面,该辖区确实被乞讨现象所困扰,为了治理行乞行为,可谓煞费苦心。从公布的数字来看,排行榜是按行乞次数多少进行排名的。能精确到309次、302次,要何等的精力和耐心才能统计出来,具体怎样算行乞一次,又是如何界定的,可以说排行榜很有才。另一方面,与时俱进,通过微信,发动全民参与治理行乞行为。当行乞行为遭遇微信,这真是让乞讨人员傻眼了,微信的力量是乞讨人员无法想象的。就要问了,整个微信举报行乞,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举报了,警察来了,准备将乞讨人员怎样,暴打一顿,“驱逐出境”?举报了,排行榜就有数据来源了,有排行榜又能怎样?让乞讨人员看排行榜,让其内疚,自行离开?还是举报了,可以营造大家共同以乞讨人员为敌的良好舆论环境,便于下一步采取新的动作?还是号召大家参与举报行乞行为,谁都不对任何乞讨人员进行施舍,让乞讨人员没得生存空间,转战他乡?希望能听到令人信服的解读。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