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者》剧照CFP供图
《听风者》是这样一部电影:你以为它想说谍战,其实它是讲爱情,你以为它在讲爱情,其实它可能还想说点别的东西。但不管说什么,它都将自己划定在安全范围,为了这份安全,电影也付出了代价。
先看题材,再看卡司阵容,便几乎可断定这是一部风格保守的电影。《听风者》改编自麦家的小说《暗算》第一部《听风》。畅销小说本身所提供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都为改编做了很好的铺垫,无论改动幅度多大,即使不会更好,也坏不到哪里去。更何况,之前电视剧的广泛传播,也早已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演员选择也颇为守旧,梁朝伟和周迅本身已是观众熟透了的老面孔,而且他俩先后出演过特务题材年代戏——《色,戒》和《风声》,且今年初刚在《大魔术师》中合作过。继续起用这两位明星,实在缺乏新鲜感。但由于目前本土的好电影数量还不够多,留给观众的选择余地还太小,因此,现在这一把牌虽然保守,但赢面仍然很大。
所以,《听风者》被拍成了一部爱情片,并不意外,这可能是各种因素权衡下,最安全的处理方式。
身为香港电影人执导的一部红色题材电影,其独特的视角给影片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意识形态的淡化。故事发生于1949年,何兵本来是上海小混混,被张学宁带入701以后成了一名特工,起先是为了挣钱,后来是为了张学宁——张学宁之死更激发了他与敌对势力殊死搏斗的全部力量。戏里周迅边打麻将边说:“管它是国还是共,还不都是混口饭吃。”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信仰对决,只有游戏双方的较量。
在谍战戏中,敌我双方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交战,而人物内心的战争则源于信仰对人的折磨。当麦庄撤掉了“信仰”这一戏剧性来源,拿什么来取而代之?“爱情”似乎是最安全的选择。取消了正邪对立后,引发价值偏向的,是何兵对张学宁的爱情。有了这份认同,才有了他后来的转变。这可能正是麦庄将男性“安在天”改为女性“张学宁”的一大原因。核心人物的核心动机是爱情,甚至女二号沈静的出现也完全服务于爱情线索,就这样,电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披着“谍战”外衣的爱情片。
那么,其他人的动机又当如何呢?
答案仿佛不言自明,它存在于张学宁、老鬼、小昌舍生取义的奉献中,以及沈静大义灭亲的举动中,但是,它却又在一开始被刻意淡化,因而变得似有若无,十分可疑。沈静在影片中有一句台词:“701的人都喜欢赢。”这原本是又一句关键提示,可以将重点转移至人物对职业的热爱,进而表现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细节。可惜,这句台词却仅仅成为了一句台词,后面的人物和情节都无法沿着它深化下去,谍战戏的交锋设置不无潦草,很遗憾,斗争精彩程度远远不及电视剧。按理说,编剧的部分应该是拍出《无间道》、《窃听风云》系列的麦庄二导最擅长的领域,但他们继败走麦城的《关云长》之后,又一次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挖掘历史显然不是精明务实的香港人所长,他们对人性和命运更感兴趣。但人性又如何能超越历史?信仰问题虽不想提及,却又难以回避,于是,其间诸多闪烁其词、语焉不详,都用眉来眼去的爱情戏遮过去了。小心翼翼地寻找安全界限,结果故事也失去了深究的空间。
而最后那场高潮戏,在优美的歌剧声中,张学宁的圣洁葬礼、工商联谊会上的暗杀和装满炸药的汽车交叉剪辑,《教父2》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有人说这是香港导演在拍摄内地红色题材时最直白的讨好。但果真如此吗?一方面,从故事逻辑来看,这是何兵在为自己所爱的女人进行终极复仇;另一方面,在富有宗教感的音乐背景下,无论是惨死的“老鬼”还是被围剿的“重庆”,都被赋予了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悲凉。这是麦庄电影自《无间道》以来最常见的主题,恐怕也是本片真正的价值观。这场戏所出现的节奏拖沓、过度抒情,或许正是导演在不熟悉的文化场域中,上下摸索、进退犹疑之后,不自觉流露出的作者心态。
所以,这部电影的主创才是真正的“听风者”。闻风而动,见机而行,虽敏捷过人,却不得自由。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