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新《中国改革》撰文探讨中国县政权力改革问题,文章指出县政权力改革应成为中国政改的突破口,文章提出警惕改革的成果得而复失,继而探讨了县级行政领导权力的限制与制衡。
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县政权力改革为中国政改的突破口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是一种创见,在实际工作中也具备建设性与可行性,令人欣赏并对未来抱有希冀。
其实,探讨县政权力改革这个问题,除应看清这一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并具有可行与借鉴性之外,我们更应该看清并探讨县政权力改革的意义与根本动力之所在。
我们不得不看到,所有制度层面的改革的动力或者其目的都是与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要探讨并呼吁县政权力的改革呢?其实,根本的目的还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区域经济环境,利于经济长远的发展。
其实,谈到县政权力的改革时,我们不得不正视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上计划经济体制的缘故,使得县委党政权力、县政府行政权力还以经济权力常常不由自主地融合在一起,虽然改革开放多年,但是这一格局却一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我们总是指责官商一体,却没有去分析其中历史性的制度的因素。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多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解放了生产力,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承认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推行市场经济的制度性改革,总之是不断减少计划经济的成份、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
现在我们谈县政权力的改革,其本质其实依然是仍旧是不断深化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如果我们以一家民企的发展为例,就可以透视今天政商一体的困局。比如,刚开始民企没有合法地位,需要政府支持;其后,民企融资困难,需要政府帮助;再后,民企市场困难,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只要企业对政府有需求,就极大可能存在利益输送,估计有的甚至是企业股份赠送。这样的历史的不断形成的政企关系,是我们今天改革必须直面的现实,抱怨没有用,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真实的发展历史。因为企业必须首先活下来,社会与政府也需要企业首先活下来。
但是,历史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不需要改进与革新的么?正如《中国改革》撰文指出,市场与政府组合模式存在巨大的风险。权力一旦进入市场就变成极为昂贵的商品,特别是不受制约的权力,其危害性更大,比如权力挤占公共资源、权力挤压民企空间、权力寻租导致腐败等。目前社会腐败现象越来越普遍,也使得官方与民间一致呼吁,警惕改革的成果得而复失。
这并非危言耸听。县政权力改革这一观点的提出确是切中时弊。
但县政权力改革还需与经济改革相呼应。
因为在县政权力改革的同时,须同时不断解放的是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这意味着,在县政权力改革的同时必须伴随着的是市场主体的觉醒、独立与规范。
在市场与政府组合模式中,市场主体常常不自觉地沦为权力的附庸。因此,经济的改革即需要不断解放市场主体,更需要不断规范并激活市场主体,比如产权的明晰,比如土地权力的确定与流转,比如经济法规的完善等等。事实上,笔者认为,只有有了市场主体这一经济力量的独立、自主与规范,只有有了生产力的真正解放,才可能真正确保县政权力改革的成功。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