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暴雨冲刷出的不仅是户籍制度的冷漠

2012年07月27日 07:24   来源:红网   刘兴伟

  7月21日暴雨时,北京房山北营村的赵先生先后救出多人。随后,与赵先生同院的灾民被安排住进救灾帐篷。由于不是本村人,赵先生一家没能享受同样待遇,也无救灾物资可领,夜里只能借住在邻居的卡车里。赵先生世纪90年代到北车营村务工,至今已有将近20年。(7月26日《京华时报》)

  中国人向来不缺少灾难,更不缺少用大爱与坚强来面对灾难的正能量。在以往的救灾行动中,总是有着太多感人的场景,但是,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没有当地户口就被区别对待的,实属罕见。更加令人寒心的是,赵先生还是一位救灾的英雄,但在救人后他却连一顶救灾帐篷都无法得到。

  北车营村党支部书记翟瑞生的解释是“前期救灾物资比较紧缺,需要先尽着本村人口”。救灾物质紧缺或许是实情,但真的紧缺到了就差外地人的一个帐篷的地步吗?我们不知道在赵先生在卡车里的一夜心中会是什么样的滋味,但在他救人的时候一定不会去区分自己救的人究竟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

  7月24日,北京市民政局、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机构,相继公开发出为灾区捐款呼吁。短短两日后,社会各界已向北京暴雨灾情捐款超过6000万元。我们同样无法区分这捐款的捐献者中究竟有多少人有着当地户口。户籍制度带来了人们在医疗、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但是连在灾难面前都不能把人还原为平等的国民,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户籍藩篱?

  城市在过去有一堵墙,叫做城墙。如今大部分城市都没了现实的城墙,但无形的户籍制度正在形成一座新的墙,它比有形的城墙更加难以逾越,因为它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末梢之中。前不久北京市首批试点的2000辆公共自行车分别在东城、朝阳两区投入使用。但前期,由于初期运营阶段车辆投入有限,试运营阶段办卡者需持有北京市二代居民身份证。可见,户籍制度在一些城市已经成为了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区分户口的救灾也不过是在暴雨冲刷之下户籍制度之恶的再次显现罢了。

  制度之恶固然令人心寒,但最让人揪心的却不是制度,而是那些在制度之下的人心的冷漠。无论制度如何,最终操作都是依靠人的。但在北京的这场暴雨之下,却让我们看到了太多“规定”被冲刷出来,高速公路收费站会因为“没有规定说要停止收费”而“尽职尽责”地收费,暴雨中停泊的汽车会因为规定的原因被贴满罚单,甚至在救人的时候也会因为警察和消防的职务区分而不去救人。也许,在灾难面前,唯一最该被遵守的规定,是我们对于生命的尊重。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