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涣散、信心缺失是当前A股表现最明显的问题之一。尽管从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在多种不利因素作用下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在一系列强有力的“稳增长”政策干预下,不仅仍可保持必要的速度,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近期人气低迷涣散,甚至出现持续的非理性下跌,不得不让人忧虑。
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在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多种因素中,尤以暂停IPO最具人气。历史上,在行情持续低迷的时候,暂停IPO的确发挥过作用。不过,也有过即使暂停IPO,行情也得不到提振的例子。不少专家认为,既然如此,就不必考虑市场走势,尽管发行新股就是了。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让市场去决定。
这话不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的有效性问题。“暂停IPO行情走好”和“暂停IPO行情也不好”两种情形,其实反映的都是信心问题,前者说明稍微给点力就可以提振信心,后者说明给力也不行。那么,我们不能因为给力也不行就索性不给力。
笔者认为,我国股市仍处“新兴加转轨”的历史阶段,投资者对于供需矛盾的朴素认识需要被尊重和善待。特别要说明的是,笔者所说的尊重和善待,并不一定指向行政干预的具体行动。在虚拟经济领域,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而提振投资者信心,监管层释放的信号及其带来的市场预期,又何尝不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在这方面,股市监管尚有相当的政策空间。
当前股市的市场有效性并不是很强,所以,在提振信心方面,监管可以有所作为。这与推行市场化并不矛盾。
本报此前曾发表评论称,当前股市人气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中国股市没有底”的极端说法,监管者对市场释放关注和关心,是需要的。在极度弱市之中,“不以指数涨跌论英雄”的说法,则有逃避责任之嫌。政府关注股市运行,稳定投资者信心,是职责所在。因此,当前更需要给投资者打气,而不是讲书本上的道理。
近一段时间,证监会频频刮起监管新风,在退市制度等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颇有作为和建树,新一轮股市改革正在奠定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性基础。而在一定时期内,股市运行的影响因素极其复杂,股指涨跌是境内外多种经济、市场因素的综合反映。
在加快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完善,奠定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同时,证券监管层也不遗余力多方推动,为市场送来利好。比如降低市场成本。预计在9月1日前,交易手续费将进一步降低,整体降幅约为20%。这是今年的第三次“降费”行动。自6月1日起,证券交易所整体降低了A股市场交易收费标准,降幅为25%;7月1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降低证券、期货市场监管费收费标准等问题的通知》,降低证券、期货市场监管费收费标准,降幅高达50%。
再比如“引资入市”。在推动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方面,证监会一直积极地鼓与呼,主动做好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衔接和服务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日前证监会在官方网站上全文刊发了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早前的一个讲话,提出中国每年的储蓄大约20万亿元,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责任了”。
其实,从提出股市已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极力倡导蓝筹股价值投资等指点市场行情,到多次亲临证券营业部与散户投资者面谈交流,谁能否认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对行情的关心和关注呢?
目前,欧债危机深化和蔓延之势未止,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在各方面全力“稳增长”之际,资本市场不能“掉链子”。如果大家承认提振经济信心重要的话,那么,就应当率先提振股市信心。监管政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及时给投资者信心“止血”并提振士气,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事情。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