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基会联合新京报共同发起主办“挑战8小时”2012慈善徒步越野赛,以一种全新的公益方式为希望工程“快乐阅读”项目募集善款,募集款项将全部用于在宁夏海原县、云南保山市隆阳区等贫困地区小学建设阅读基地。近日,记者走访“快乐阅读”试点地区海原县的3所乡村小学,发现普遍存在课外读物陈旧、更新缓慢、缺少童话等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读物等现状,孩子们只能借一些作文书、故事书“解渴”。(7月16日《新京报》)
宁夏海原县的农村孩子读书难,并非孤例,而是目前农村大多数学校所面临的共同困局:藏书不足;图书陈旧过时;藏书类别局限。正是这三点,让部分学校以“农技类书籍充数”;让乡村女教师难为“无米之炊”;让孩子只能以“作文书、故事书‘解渴’”。
是农村学校不想让孩子有书读吗?非也!实在是口袋里没银子。据笔者下乡采访了解到的一些农村小学,用于基本教学开支的公用经费已经捉襟见肘,还遑论靠学校公用经费列支图书呢?而颇具意味的是,目前城市孩子课外读书学习相对已很方便,但一些地方的教育投资依然向城市倾斜。正是“厚此薄彼”的势利病,导致了教育投资的不均衡,成了农村孩子课外读书难的症结。
按照罗尔斯正义原则中的“补偿弱者”,农村孩子就该享有社会给予特殊关怀的补偿,至少,在阅读的丰富便捷方面有所体现。然而,我们没有看到。相反,农村孩子不仅没有受到某些“优待”,甚至,与城里孩子一样随时阅读到自己“喜爱的书籍”的权利都没有。如果连这一点小小的平等权利都不能与城市孩子基本扯平,那么,必然会进一步拉大城乡、贫富地区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差距,又如何保证他们以后进入社会能够公平参与竞争?“不能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决不能成为写在纸面上的口号和谎言。
如何解决农村孩子阅读难?办法并非没有。像青基会这样的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援,无疑是一个办法。此外,由社会各阶层集资赞助、民间机构组织的捐赠活动、城乡互动读书交流活动等形式,也值得肯定。但这些充其量只是一种有益补充,而不该成为主角。在笔者看来,真正的作为主体必须是地方政府:如果能够通过节约一点行政开支给农村教育一点倾斜;如果能够定时、定量统一添购图书,建立农村学校图书更新长效机制;乃至制定农村家庭购买图书的优惠政策……等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关键在于,是不是把农村孩子的读书问题真正放在了心上。当然,光有图书不行,还要让农村孩子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学会自主阅读。比如,利用节假日,将图使馆(室)对孩子免费、有序开放,这不仅可以让孩子在不断阅读中丰富知识,对减少农村孩子溺水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也大有好处。这方面,学校和老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