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振峰:谁把中石油股价搞得那么“悲催”?

2012年07月12日 0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9日,“石化双熊”中石油、中石化的股价双双创出近年来新低。中石油A股收盘价为8.86元,只剩下其上市首日开盘价48.60元的零头。与5年前中石油顶着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光环上市之时相比,当前股价也仅是其发行价16.7元/股的近半折。(7月11日中国网)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无疑是股市蓝筹股的翘首,也是构成中国股市的基础核心部分。证券管理层一直“孜孜不倦”地告诉我们,要做理性的投资者。7月9日美国财经媒体《财富》杂志评选出今年的世界500强,中石油、中石化这两大公司位列五、六,与第四名的英国石油也仅一步之遥,确实是既有实力又赚钱的公司。按理说,中国股民抱有这“两桶油”,算是践行了“理性投资”,捧着了“聚宝盆”,应该笑容满面乐呵呵才是,可到底却还是“欲哭无泪”。

    股民不禁要问:谁把中石油股价搞得那么“悲催”?

    年报显示,中石油去年的营业收入增长了36.7%,录得净利润1329.84亿元,盈利虽较2010年的1398.71亿元有小幅下降,但它也与中石化、七家大银行、中国神华这十家公司赚得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量的一半多,累计净利润高达9908亿元。十大巨头们“秒赚”3.44万元,它们是A股的朵朵财富奇葩呀!从分红金额总量上看,中石油年度派现金额达598亿元,仅次于工商银行,位居第二。

    持有这样的股票,错了吗?假如股民没错,那是谁错了?

    或许是股民被“蛊”惑了,因为那598亿元的大派现,流入股民手里的份额并不多;或许是股民被“蛊”惑了,这些标榜“共和国长子”的奇葩获得的公众舆论评价并不高。在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层面,它们与其他上市企业并没有明显差异,利润主要来自其独有的垄断地位,而并非在市场中打拼获取。在最赚钱公司的显赫账本背后,其运营效率、社会责任等表现并不令人满意。

    最近,发改委官员把中国油价比美国还高的主因归为税费负担问题,不少人认为其有为石油垄断巨头“背书”之嫌。将高油价归结于突出的税费,那么,一团乱麻的石油市场中,待遇不公、体制性低效等问题又怎么解释?还有,炼油效率、产能成本比对,两大石油巨头与国际上绝大多数石油公司相比有什么显著优势吗?难怪,A股“大佬”无法令普通股民成为梦中的“阔佬”。

    石油行业分析师说,虽然目前中石油有垄断优势,但越来越高的开采成本、越来越多的国际原油依存度,以及似乎越来越无望的成品油定价权,如此等等难免对其业绩造成影响,进而导致股价长期低迷。话唠了那么多,不就是说“成长性”不好吗?可是“成长性”再不济,中石油的价值与每股9元不到的股价就相称吗?2000多点的上证指数与中国经济的真实面貌和“成长性”就相称吗?

    假如不相称,“上市5年跌得只剩零头”的股价和十年再回首的指数点位,与中石油和中国证券市场的真正价值相比是不是低估了不少呀!可为什么股民还是寒蝉凄切、惶惶不安?中国股市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是不是存在问题?

    假如我们对市场的现况不是那么满意,心中也不是那么“安然”,那就需要改变。今年我们的IPO也是雄冠全球,可资本市场走势却“南辕北辙”。圈钱本性不改,牛市恐怕难以企及。再者,国企垄断的市场不可能是正常市场,这种市场与鼓励民资、真正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要求并不相契。宣扬投资价值,也并非把投资者深深套牢。

    有学者认为,没有损害赔偿的退市制度将对投资者造成重大伤害。退市制度的必要与合理前提是建立集体诉讼与损害赔偿制度,让造假和玩乎职守者倾家荡产甚至把牢底坐穿。正如其所言,退市制度惩罚的不该是广大股民,而应是不良上市公司。

    有关部门声如洪钟地表态要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然而竟有人发现,中国证券市场20多年来还没有受理过一件民事诉讼案件。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如何落到实处?坚强的法律保护与制衡机制能否真正建立起来?

    中国股市“稳增长”,必先“稳信心”,而信心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制度机制的重塑,更源于有效有为的执行力。如今,A股已经陷入一个大坑,中石油的股价更是在坑底里挣扎。这个时候,用改革的力量救救“悲催”的股市吧!(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最该扶持的,不是大企业

 

油价下调,好一个“提前告知”

 

石化双雄怎能歧视柴油车?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