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构建“世界城市”的目标一经确立,交通问题首先要面对。想想每天出行的那个堵劲儿,我琢磨着,和大伙儿聊聊今后如何才能顺利出行,估计很多朋友都有话说。
要说专家就是专家,谈北京的交通,一下就指出了当下北京交通问题的几个裉节儿:一是土地、道路资源的有限、紧缺;二是私家车的不断增长;三是当下解决好停车问题的重要性。
其实按我的理解,所谓“私人化交通”,就是随着轿车进入家庭,大伙儿出行都不愿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而开着私家车了。有车的感觉当然好,但假如一出去,就时常因为车多路堵而被搁在半道儿,那滋味肯定也会大打折扣。这或许就是当下北京交通“奢侈品”与“必备品”之间的矛盾。
再说停车,现在无论新旧小区,哪儿都车满为患,且由此引发的矛盾众多。有专门停车位的新小区尚好,很多老旧小区的楼下,很多居民连走道都要绕着了,没车的心里自然不平衡。这种有限公共空间的被“侵占”,实际与道路上私家车对公共交通的“侵占”如出一辙,既是公共资源的一种被占有,也是“私人化交通”弊端的另一种彰显。
在此有必要提及一句,这种讨论只能从实际出发,而不宜在什么“权益”“阶层”上去掰扯。俗话说:“家有千件事,先从紧处来。”在当下,当有限的道路空间尚无法满足公共出行的需求,对私人化的一些需求就必然要有一定的限制。这正如老北京的四合院虽好,却不宜大力普及,更甭说谁都能住。
世界城市一定是宜居城市,但这个宜居,却不意味着具体到哪个层面都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更不意味着绝对平均。它更应该是一个科学的整合的系统,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诸方面,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努力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恰到好处的平衡。那种闭着眼睛,尽情畅想,觉得应该怎么舒服就怎么来的想法,固然美妙,却很不现实。这就好比谁都知道玉泉山的水好喝,但万一要是喝不着或是暂时喝不上,咱也犯不着把自个儿渴死。
当有限的道路空间尚无法满足公共出行的需求,对私人化的一些需求就必然要有一定的限制。这正如老北京的四合院虽好,却不宜大力普及,更甭说谁都能住。
(责任编辑:武晓娟)